古诗词鉴赏-词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2022年语文考试网络试卷三十)

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答: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概括三个词组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故山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②写法特点:三个词组意象叠加(或:三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③效果:读来别具一种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答案 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答: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

答案 (1)借梦中西湖之美,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

(2)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像)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①,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②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 ①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写他与景差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当风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②刚道:“硬说”的意思。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答:

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③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名。②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③元知:原本就知道。

(1)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答:

(2)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所体现,请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此词应该归于飘逸高妙一类。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

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

(2)此词的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其实并非真意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

生活,而是造物主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白白等闲而老去。从中可见陆游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

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

7.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

分析。

答: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

答案 (1)“又到”句点明词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词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词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2)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词人带来的痛苦。(能从其他角度如反语、比喻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宋史·文苑传》载贺氏“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荷花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

(2)水上鸳鸯,双栖双宿,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此与水中荷花的幽独形成对照,用反衬手法表现了荷花的悲凉命运;作者在词中还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本词全篇咏写荷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和难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10.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⑴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 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

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

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