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人很聪明

唐朝时期,蒙古高原的民族先是突厥,然后就是回统,后来改为回鹘。回约原居色楞格河一带,色楞格河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唐太宗的时候,设立瀚海都督府,册封回约首领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瀚海一般指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回鹘人以前是蒙古人种(看历史学知识)(1)

1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怀仁这个词明显是汉语,表示回纥可汗是受唐朝的册命。安史之乱时,回纥还助唐平叛过。当然回纥助唐平叛是有条件的,不是白帮你,破贼之日,土地城郭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统。就是说收回来的这些地归你,里面的人和东西我全拿走。回约连人口都拿走的话,唐朝收回来的都是一座座空城,那有什么用?这就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唐肃宗时期,开始同回统的可汗和亲。肃宗是玄宗的儿子,玄宗安史之乱奔蜀地的时候,肃宗于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的晚年是很凄凉的,因为肃宗怕他复辟,一直看着他。

回统比较聪明,总结了从匈奴到突厥灭亡的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为敌,因为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就是说,除非少数民族武力强大到一战就能把中原王朝给灭掉,如果灭不了,只要中原王朝缓过劲来,他就可以弄死你,因为他经济强大。打仗就是打的经济,北方游牧民族是畜牧经济。大雪灾一来,你的草全被盖住了,牲畜没得吃,全冻死了;人住的帐篷是靠畜皮搭的,衣服是兽皮做的,喝的奶也好,吃的肉也好,都是靠畜牧。如此说来,一场雪灾或者一阵龙卷风,就能要一个政权的命,就能造成政权灭亡。

所以,他们虽然武装力量强大,但是经济基础太薄弱,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回统就聪明在绝不与中原王朝为敌,唐朝和回统的关系,大概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关系最好的,双方在边境都不设防,不以对方为假想敌。回统一百多年,一共传了十二位可汗,这十二位可汗里面,有十位娶的是唐朝公主,等于回统的可汗都有汉族的血统。

史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回约可汗给唐朝皇帝上书,非常恭敬。合骨咄禄可汗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原来咱俩是哥们儿,现在我成你女婿了,所以我是半个儿子,对你很恭敬。“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你要是觉得吐蕃讨厌,儿子替你打去!

回鹘人以前是蒙古人种(看历史学知识)(2)

公元8世纪的时候,回吃改为回鹘。

9世纪,回鹘遭到了外族的进攻,又遇到了严重的天灾,所以回鹘汗国瓦解,部分西迁新疆的回鹘人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西迁甘肃的就是裕固族的祖先。

7世纪中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是靺鞨人分为黑水、粟末两部,黑水在北,粟末在南。

粟末族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其实粟末鞣耦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

粟末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由大祚荣建立。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样一来,粟末鞣鞨就变成了渤海政权。今天韩国跟咱们争,说渤海是他们的政权,我们就说是我们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民族共有的历史。因为当时跨地而居,到底属于哪儿没法评说。渤海国一直存在了将近300年,到公元925年,被辽所灭。但是渤海人一直还有,皇族姓大。当年岳飞抗金,金朝有一员名将叫大托卜嘉,就是渤海人。

南诏的崛起是在7世纪前期,它后来发展成了两个现代民族:彝族和白族。南诏的“诏”是当地语“王”的意思。当时一共有六诏,其中蒙舍诏比较强大,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皮逻阁请封时,唐玄宗念其地悠远,彩云之南,所以封他为云南王,云南这个省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次册封。南诏政权极盛的时候,领土不仅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可能还包括今天的老挝、柬埔寨、泰国一部分。有学者认为,今天的泰国王室也是南诏的后裔。

回鹘人以前是蒙古人种(看历史学知识)(3)

点个赞[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加个关注[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