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少年的科学书》(全五册)入选中国好书8月榜单

一套紧扣中学课纲的科普书,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能全面提升科普阅读能力。

适合小学生的科学科普书(专为孩子打造的)(1)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初中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看的题目,很多都是一堆堆字母和数字、公式的组合了。

学校为什么要开设这么多理科课程?除了好好学习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其实学习是一件关乎社会或者说人类未来的事情。这个话说得有点大,不过,个人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的进程。

学习,就是传递人们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将来,这个世界璀璨的科学、艺术、文化都要由下一代来接手。不懂相关知识,怎么能行呢?这是人类整体的进程。

学校里的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其课程标准、学习形式都是精心设计的,为的就是把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结果传下去。

学习知识,不能仅仅是掌握课本知识学会解题,还要能把课本内容跟现实世界关联起来。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学校的考试题目,很多时候就是一篇科普文章,请学生读科普文章后回答相关问题。这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现实生活里,真实感受到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科普阅读,其实就是为了把课本知识,与科学前沿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打通。这个界限打通的话,少年们的视野就会非常开阔,能让孩子们知道书本里的知识并不只是干巴巴的一道道题,而是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能更好地了解各种教纲知识在现实世界里究竟怎么发挥作用,从而主动学习获得乐趣,提高科学素养!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真正打通这个界限呢?

现在有专业人士已经做了这件通过科普阅读打通界限的事,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这套书了。

适合小学生的科学科普书(专为孩子打造的)(2)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给少年的科学书》这套书,就能通过科普阅读打通科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这是一套紧扣中国教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专为孩子打造的“科学书”,真正做到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科普阅读能力。

这是多位中学名师和中学生们一致的评价。

这套丛书,共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不仅适合中学生,也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

5本书共有174篇文章,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从中学课本的知识点出发,挑选有趣的话题和角度撰写,并配合知识点的详解和剖析,拉近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科学前沿的距离。这套书能帮助孩子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提升科普阅读能力。

《给少年的科学书》来自国内知名的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果壳。具体地说,是果壳在2017年年底成立的“果壳少年”项目。果壳是国内知名的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致力于以有趣、多元化的手段提供负责任的科技主题内容,从科普内容传播,延伸到文创产品、科学教育、活动展览等领域,倡导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陪伴者。

这套科普书,就是果壳利用自己在科研圈和科普圈的作者和专家资源,帮助少年打通课本知识、科学前沿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提升科普阅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大礼。

提高科学素养和日常学习缺一不可

说起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也有误区。小学生家长,觉得孩子还小,那些高深的数理化知识孩子接受不了;中学生家长又觉得孩子课程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过度关注科学方面的培养。

其实,孩子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日常学习是不可割裂的。奔波于学科辅导班,或者沉浸在课本和教辅书上,都无法有效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给少年的科学书》就是这样一套能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科学书。

孩子愿意读,而且能真正读懂

这套书中精选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话题和有趣的科学现象。是专为孩子打造的“科学书”

全书内容都是为了少年的真实需求而创作,是老师和同学都认可的内容。

前面提过,这套科普书,受到了多名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们一致好评。这是因为,众多的中学教师、中学学生,在一开始的内容创作阶段,就加入了项目组。这套丛书,是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创作出来的。

“果壳少年”在正式做内容前,做了一轮调研——和中学老师交流需求。当时还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的朱岩老师,舍弃了午休时间和项目组相会在学校门口的咖啡馆。朱老师说,果壳应该做一些学校老师没精力弄的事情。他认为在中学阶段扩展视野,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之后,“果壳少年”还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物理组老师开会讨论了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章。老师们听说果壳要专门给中学生做科普文章,都非常支持。因为老师们平时也需要想尽办法寻找各种素材,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果壳能利用自己在科研圈和科普圈的作者和专家资源来做一些知识应用的整理,就能让教学如虎添翼。

在这样的愿景下,“果壳少年”挑选了最严谨、最专业、最适合做少年项目的科学编辑,并找来了果壳作者中写作能力公认最好的学者和科普达人写作内容。当初参与前期调研的老师们也参与到了内容的创作中。

果壳作者中写作能力公认最好的科学和科普达人

每册图书都由中学名师和领域专家细心审稿。

为了更贴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果壳少年”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十几个中学生审读过的。这批由中学生组成的少年团,叫作少年编委。

邀请少年编委加入的目的是,避免中学生看不懂书中的文章或者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有了少年编委,就能保证书中的内容孩子感兴趣、愿意读,而且能真正读懂。也就是说,“果壳少年”的内容是为了少年的真实需求而创作的。

曾经的少年编委成员对“果壳少年”科普内容的感受

紧扣中国教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很让人惊喜的一点是,这是一套根据中学课程标准写作的科普图书,每条知识点会有2000字左右的科普内容,说明课本中的知识到底是怎么应用的。这就让图书融入了学科知识点,真正做到在科普阅读中提升科学素养。

丛书由100余位高校和研究所专业作者撰写,6位名师和专家审稿,30余所学校的中学生组成的少年编委审读。

适合小学生的科学科普书(专为孩子打造的)(3)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这套书旨在通过科普阅读的形式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目的是打通课本知识、科学前沿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帮助少年们开阔视野。

这套书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在2018年初,果壳开始按照中学课程标准组稿一系列的科普文章。当时是先根据课程标准文件,整理了一个表格,列出了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纲知识点,然后寻找作者,每个教纲知识点约作者写一篇科普文章。

最开始是先列出了教纲知识点,再约稿的

后来,“果壳少年”公号发布这批文章时,发布时间也都是精心挑选的。按照中学的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来准确地安排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这数百篇学科科普文章的发布时间,做到“同学们白天学到了什么知识点,晚上就能看到与之对应的科普文章”

我关注各种科普公号也有很多年了,说实话真的很高兴地看到,“果壳少年”项目这样的内容创作方,在很认真地组织生产这种成体系的基础科学原理解析内容。这种内容某种程度上,可能做到了回归科普“最初的美好”——真正地去把一个自然界的规律彻底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还能说明白课本中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到底是怎么应用的。

《给少年的科学书》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5册书共分析了174个课标知识点,接下来我会一本一本给大家介绍,每次通过介绍一本书说明这套丛书的一些特色。

教材的有益补充

——分析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里我们借物理分册《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说明一下这套丛书的特点。

物理在中学学习中算是很容易畏惧的学科了,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就会去背公式,然后背着学反而学不好。

这本《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里,内容按力、热、声、光、能量分类。内容是贴近生活的示例,比如,学习浮力,就讲自然界中的植物如何利用浮力漂洋过海传播种子。学习摩擦力,可以从沙堆、混凝土大坝,甚至指纹里找答案。一下子就让孩子进入物理的世界里了!共剖析了41个学科知识点,每篇文章的最后都进行了知识点提炼和总结。

下面我们就用书中与热学/物态变化这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青藏高原的“定路神针”这段内容,来具体地说明一下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特点1:作者是优秀的学者和科普达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牟刚,2005年在北师大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10年至201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底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材料和物理,包括超导新材料探索、超导单晶生长及其磁性质、电输运、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这套书的每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特点2:经过中学生组成的少年编委审读、建议

当初这篇文章发布时,经过了8名中学生少年编委出主意、审稿件。

特点3:紧扣教纲

这篇文章,对应的知识点是初二上册物理课本中的“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

上面是物理八上教材中,涉及到“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部分的内容。

《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中,在“知识点”中通过表格的形式,对课纲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在物理课本中,会介绍过去常用的电冰箱是如何利用氟利昂给冰箱内部降温的。“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液化时它放热……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

那么,“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还能有什么应用吗?

这就引出了这套图书内容的第4个特点了。

特点4:教材的有益补充——分析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来看“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巧妙应用。

这是作者本人在青藏公路拍摄的“热棒”(无芯重力式热管是它的学名)

进藏公路边有很多奇怪的长杆,主要出现在青藏线的可可西里段和新藏线上。这些长杆名叫“热棒”(无芯重力式热管是它的学名),保证公路地基的冻土一直处于冻结状态。

为了避免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我们要想办法让深层土地变为“永冻层”。通过“热棒”就能做到这点。

“热棒”其实是一个密闭的空心长钢管,其中下半部分有5m埋入地下,2m露出地面。钢管里面装有液氨作为传热介质。液氨指的是液态的氨气,其沸点−33.42°C,凝固点则为−77.74°C。

冬季气温很低,“热棒”的状态是上冷下热,因此液氨从土壤中吸热,蒸发成气体,气体的密度低,上升到“热棒”的顶部;热棒顶部被外界空气降温后,氨蒸气便会冷却、液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底部,这就是“无芯重力式热管”名称的由来。上述过程不断往复循环,就可以把深层土地冻得结结实实。

而到了夏季,由于气温升高,液氨全部变成了气体。此时“热棒”上热下冷,下部的气体密度大,所以对流很小,热量由上向下的传导很慢。也就是说,“热棒”只在冬季工作,将热量从地下传导到地上;而在夏季则不工作,不会将上面的热量传导到地下,是不是很巧妙呢?

在分析了“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这些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后,书中还提出了思考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水而要用液氨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读者进一步地回顾了比热容、熔点、沸点这几个知识点。

5册书共分析了174个课标知识点

物理分册《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共剖析了41个学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分析都像“物态变化”这么透彻。

在每篇文章的最后都进行了知识点提炼和总结。

《给少年的科学书:绚丽啊化学》里,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食品工业、溶剂与溶质、金属及其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等。充满贴近生活的示例,比如,学习酸碱度,书里就讲为什么胃酸没有把胃腐蚀掉。学习塑料的性质,就讲为什么玻璃瓶的可乐似乎喝起来更好喝。化学分册分析了36个学科知识点。

《给少年的科学书:万物皆数学》里,共分析了33个知识点。

数学其实是理科之本,要说难度大,那还得说是数学。不少物理、化学高分的学生,数学未必能考得好。进入中学后随着年级越升越高,要学的数学公式肯定只会越来越难,所以从一开始就锻炼孩子对于数学的“感觉”,或者说不抵触,也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本书里的内容涉及理数、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平行线、三角形、多边形、圆、坐标、统计与概率等。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中的数学知识都包含在内了。

《遇见你生物》中分析了32个知识点

介绍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细胞生物学、生态系统、生物演化、生长发育等内容。对专业名词做了精准注释,还做了知识点总结,与课标知识点相关联。

地理分册《向远方地理》分析了32个知识点

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谁都无法阻挡我们对于世界的好奇、探求真知的渴望。《给少年的科学书》是果壳献给少年的一份大礼。是“果壳少年”团队、科学作者群、少年编委群、教研老师群共同努力的缩影和精华所在。由于很多作者本身就是教学人员,内容都和国内教育直接接轨,这点是非常难得的。

如今,这些精心创作的内容经过重新编写、配图、设计、排版,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方式集结成书出版。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从中学课本的知识点出发,挑选有趣的话题和角度撰写,并配合知识点的详解和剖析,拉近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科学前沿的距离。图书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全面提升科普阅读能力。

如果这套丛书能够陪伴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我想,这可能是所有参与创作的作者、编辑、老师和少年编委都希望看到的事。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给少年的科学书》

本系列丛书是国内知名的科学文化品牌果壳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读物,精选有趣又有料的科学话题,旨在通过科普阅读的形式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全系列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本书为地理分册,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书中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专业名词做了精确注释,每篇文章末尾还做了知识点总结。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适合小学生的科学科普书(专为孩子打造的)(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