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李云峰 贺亚洲)秦腔,是陕西人的魂关中道上的老百姓,对秦腔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而李爱琴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李爱琴六岁出道,六十六岁离开戏曲舞台从艺六十年,共演唱《周仁回府》3000多场,在戏迷心中有着“活周仁”的美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秦腔演员李爱琴全本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秦腔演员李爱琴全本戏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李云峰 贺亚洲)秦腔,是陕西人的魂。关中道上的老百姓,对秦腔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而李爱琴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李爱琴六岁出道,六十六岁离开戏曲舞台。从艺六十年,共演唱《周仁回府》3000多场,在戏迷心中有着“活周仁”的美誉。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尽管文革已经结束,但剧团上演的剧目仍以八个样板戏为主,内部吃的是大锅饭,搞的是平均主义,整个剧团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原主任王军武:“剧场就是人群冷落车马稀,已经到这程度了。这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往哪儿走,怎么往前走?”
1982年前后,京剧名家赵燕侠带领北京京剧院一团实行了“大包干”,在当时的全国戏剧界引起了轰动。1983年元旦,文化部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学习试点“赵燕侠的做法”。时任西安五一剧团演出一队队长的著名秦腔演员李爱琴,也组建了秦腔演出队,成为西北地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第一人。
1983年2月10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借着新年到来的喜庆,李爱琴组建的承包演出队诞生了。全队共有四十七名演职人员,实行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多劳多得。李爱琴原本还担心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没想到一开始演出,就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李爱琴丈夫张启武:“尤其到农村演出,那真是人山人海。为了维持秩序,拿了大扫帚、大竹竿打人,演出完了场地掉的鞋能拉一筐。”
国家一级琴师张雨平:“有一次演戏,就在一个学校演。很多农村人钱也紧张,既想看还掏不起钱,都在外边拥挤,就想着反正我能听就行了,没想到把人家那进门的墙都挤塌了。”
到了1983年年底,演出队不仅改变了之前剧团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而且靠演出就收入了近16万元,减掉排练和演出成本,人均月收入280多元,而那时一个普通干部每个月也就是五六十块钱。此外,承包队还主动向团里上缴了百分之十的利润共计三万元。
正当承包队做得风生水起时,有13名队员却突然以罢演向李爱琴提出要求。
著名秦腔演员李爱琴:“呀,我那时候眼睛都有点涨,眼泪流的,我说平时跟我关系还不错,干啥呢?”
原来,这些人要求李爱琴把收入结余部分全部分掉,但李爱琴没有让步,坚持要拿出百分之二十留作公益基金。后来,罢演的人还把状告到了西安市委和文化部。
著名秦腔演员李爱琴:“罪名就是我承包了不管大家,拉摊子,而且自己拿高工资、高稿酬。结果这一闹事,我的名气更大了,文化部调查后把咱这承包弄成全国的典型了。”
1984年3月和7月,《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对李爱琴演出队实行文艺体制改革、改变财政补贴的探索进行了报道;随后,文化部还召开了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让李爱琴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这一年,李爱琴还被任命为五一剧团团长,承包队随后并入大团。定项包干、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新机制也被引入了全团。这件事也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震动。随后,著名秦腔演员肖玉玲也组建了秦腔演出队,实行了承包制。
王军武:“这等于把这件事情整体颠倒过来了。原来大家都是低工资,大家都感觉到,李爱琴能这样做,咱为啥不能这样做?就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天窗,这也不是没路可走。”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电视、网络的普及,秦腔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怎样保护、传承秦腔艺术?一条关于秦腔的突围之路开始了。2005年,按照“消肿、松绑、减负、放开、搞活”的原则,西安市对市属的易俗社、秦腔一团、秦腔二团、五一剧团四家秦腔剧团进行整合,筹备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之后,又按照“保护传承与面向市场并重”的思路,对西安秦腔剧院进行了公司化改制。而改制后的西安秦腔剧院在剧目创新、人才培养、场地建设、薪酬体系、市场营销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不仅创造了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模式,而且让千年秦腔奏响了时代华章。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我们按照中央‘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总方针,按照‘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这样一个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剧目创作上,所排演的多部大戏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和‘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有三位演员获得了梅花奖以及获得了文华大奖;在演出场次上,由原来的每年一百多场,提高到现在的一年五六百场。”
今天,西安秦腔剧院正沿着市场化、产业化、精品化的路线,努力打造成为以文化、旅游、商业、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新兴文化演出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