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假释有什么规定(经济犯罪假释需要什么条件)(1)

编辑 | 杨琴

排版 | 小荆

对于实施经济犯罪的犯罪分子来说,在监狱里都有想要重获自由的强烈愿望,除了减刑外,法律还规定了一项假释制度,也可以帮助罪犯尽早出狱。那么假释需要什么条件?

01、什么是假释?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使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02、假释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刑法》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前诉规定主要反映三个方面:

其一,只有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假释,且必须满足一定的执行刑期条件。

根据规定,以下对象就不得假释:第一,累犯;第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其二,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那么如何确定罪犯是否有悔改表现呢?犯罪分子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

(1)认罪伏法;

(2)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狱纪律;

(3)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4)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完成劳动任务。

而“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应当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违反刑法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刑法规定假释制度,是为了鼓励罪犯认真学习、服从监管、遵守制度、认真改造、真诚悔改,是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