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延安精神会副会长 李玉政

2021年1月20日

庄浪,地处六盘山西麓崇山峻岭之间。

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时,触景生情,写下了光辉诗篇: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让历尽千辛万苦的中国工农红军看到了到达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曙光。从此,六盘山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在红色光辉的照耀下,庄浪县40多万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34年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穷山恶水,建成了百万亩举世瞩目的梯田工程。外国专家看了惊叹不已,询问:是什么机械修筑的?当他们得知是人的双手修建时,连声称赞:人工能造出这样的梯田真是奇迹!世界奇迹啊!

2002年8月,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庄浪精神——再造一个秀美山川”报告会。在创造奇迹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过程中,庄浪人民磨砺铸造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庄浪精神,为英雄的六盘山增添了新的光彩。

庄浪梯田多少亩(庄浪梯田精神地)(1)

实事求是 选择正确路径 再造秀美山川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的庄浪县,属于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5%,山大地陡,沟壑纵横,114万亩耕地中的103万亩散落在402个粱峁和2553条沟壑之间。

据庄浪县水利、水保部门1983年调查统计,当时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7%,每年被冲刷的泥沙达953万吨,每亩地平均流失土壤4.5万吨。

“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是当年庄浪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

据《庄浪县志》记载:“立群山之中,居偏隘之区,田不川,山不林,雨少干旱,雨多则寒,一遇寒霜,秋木尽萎,果菜桑麻皆非所产”。庄浪县自古“贫瘠甲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后,庄浪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省有名的“没治县”。“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尾,亩产很难过百斤。人们过得是“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穷困生活。

穷则思变, 面对水土流失和各种自然灾害给庄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大危害,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痛定思痛,经过艰苦探索,深刻认识到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日益贫瘠、生产水平下降是庄浪县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苦等苦熬只能是祖祖辈辈继续延续贫穷和饥饿,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改变生产生存条件、彻底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发展梯田农业是最符合庄浪实际最合理、也是最持久的一个正确选择。

庄浪梯田多少亩(庄浪梯田精神地)(2)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艰苦探索得出的结论,使全县上下,很快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力量。最终,庄浪县委县政府把走出贫穷、走向温饱的着力点定格在改造山河、兴修水平梯田的伟大工程上。

实事求是的正确抉择,是全县人民的行动先导。1964年秋末,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大兴水平梯田建 设的号召,并从全县挑选了5万名精壮劳力上山下沟修梯田,拉开了再造一片秀美山川的序幕。

崇尚科学 治理水土流失 夯实农业基础

高扬崇尚科学技术的旗帜,是庄浪县34年来锲而不舍兴修水平梯田的显著特色。

庄浪人一开始的保水固土活动和水平梯田建设,措施简单,不够科学,而且仅限于一家一户,标准很低,收效甚微。后来,他们经过科学分析庄浪县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社会背景,研究提出了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科学方案。

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方式上,他们将过去单家独户发展为一组一社,集中治理一山一坡。同时,他们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变革自然、征山治水的工作,组织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入,掀起了以田间培地边为主的坡耕地治理和黄山造林种草的群众运动。

措施上,他们总结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有限水土资源有代表性的典型,对群众原有的传统做法进行了研判提高,简单易行,又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实际,群众容易学习接受,推广普及也很快。特别是吸取既往教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治理和严格工程管理要求,坚决做到“治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一改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坡式阶地为“一次修平”的水平梯田建设,从而为庄浪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庄浪县坚决贯彻中央“以土为首,水、土、林综合治理,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迅速掀起了一个建设旱涝保收高产农田为中心、大规模建设高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新高潮。

为加强工程技术基础工作,他们制定了提高工程质量的各项施工管理办法和《水土保持水平梯田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县、乡、社水保机构,使水保工作和梯田建设进入科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进入90年代,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庄浪始终把科学技术贯彻于综合治理的全过程。首创了“粱峁沙棘防风林带帽,山坡高产水平梯田缠腰,沟台苹果花椒锁边,沟底坝库谷坊穿靴”的治理模式和“地埂种南瓜,地边栽植黄花花椒”的科学开发模式,被全国黄河管理委员会在全国黄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全面推广。这一治理成果被专家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甘肃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梯田建设中,崇尚科学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庄浪这片热土。

水保局工程师高太生每年要完成5000亩梯田放线。他根据“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的高标准水平梯田设计原则,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大后小,先骨干后支架及新老梯田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开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设计,保证了高标准的梯田建设。

被誉为“梯田播绿人”的高级农艺师张嘉尧在庄浪县农业战线奋战42年。他认为,要使新修的梯田增加粮食产量,就必须和生物科技结合起来。为此,他提出了“梯田地膜玉米、梯田马铃薯坑种、高寒梯田丰产”等四大梯田增产技术措施。实施后不仅使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大兴梯田建设的积极性。

到1993年,全县累计兴修水平梯田9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的92%,占总耕地面积的83%。其中,优质梯田达82%,全县人均建成梯田2.5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粮食总产达到16.26万公斤,亩产达到240.5公斤,农民人均产粮达到435公斤。

这些成绩,取得了庄浪县历史前所未有的粮食产量最好水平,长期困扰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庄浪梯田多少亩(庄浪梯田精神地)(3)

在梯田建设中,庄浪人也深深地懂得,只靠肩挑人扛和架子车是不行的,还得借助科学技术的“神力”,来加快改造山河的进度。

九十年代后期,庄浪县水保局率先在水洛镇组织人机结合修梯田,5年8台推土机从羊爬式陡坡地推出1700亩土地,建成了全县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而今,伴随着崇尚科学技术改土造田的春风,全县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黄土高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自强不息 九任书记接力 高原树起丰碑

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要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要把地修平哩!”为了这个朴实的追求,庄浪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黄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重塑山区面貌的英雄赞歌。

在庄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内,展陈着庄浪人当年修梯田时用过的实物和资料,记载着庄浪儿女在梯田化建设中不畏困难,前赴后继,征山治水的历史场景,叙述着庄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为了全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顽强拼搏的动人故事。

从1964年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打响兴修梯田的第一炮起,到1998年,历时34年,庄浪县改造山河的壮举便一直没有停止过。县委县政府9次换届,但每届领导兴修梯田的目标没有变,步伐从未停,一届接着一届干。“认准了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的韧劲和恒心,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称赞。庄浪梯田建设的历程,既是一部自强不息、气壮山河的创业史,更是一场九届县委领导班子坚持34年的接力赛。

驻足在庄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 讲解员深情地叙述,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庄浪县梯田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参与者的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进取精神,为庄浪的梯田建设贡献了集体智慧和不凡的才干。凡是在庄浪工作过的历任县级领导,在层层梯田里都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在34年漫长的梯田建设征程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奋斗之歌。

庄浪县水平梯田建设迈出接力赛第一步的是,六十年代初期时任县委书记的史俊英。

当时,刚刚经历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庄浪人民在饥饿煎熬中度日如年的困苦情景使他痛下决心:兴修水平梯田改变生产生存条件,解决庄浪人民的饥饿问题。

随即,史俊英组织工作组在郑河乡上寨村搞梯田建设试点。他带领群众在土石山区开山砸石,垒堰筑坝,修成全县第一块沟霸地,打响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一炮,迈出了庄浪34年梯田建设接力赛的第一步。

七十年代的县委书记县长,接过兴修梯田接力棒后,在全县组建起了两万多人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坚持常年大搞水平梯田建设。

那时候,全县到处红旗招展,喇叭高扬,人如潮、车如流,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水平梯田建设,翻开了梯田建设新的一页,十年修梯田33万多亩。

梯田建设的接力棒传到八十年代的县委书记县长一班人手中时,正值全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宁愿干着吃,不能坐着吃”,并冒着风险,毅然将水平梯田建设与救济款、回销粮挂钩,结合梯田建设的实际,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梯田建设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修建水平梯田的积极性,将梯田建设由低潮推向了高潮。

时任县委书记李文清调离庄浪县时,再三嘱咐县委县政府班子,梯田建设工程一定要坚持下去。如今,李文清早已离开庄浪,离开了人世,但庄浪人民至今仍怀念这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好书记,称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接任的县委县政府班子没有辜负前任班子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根据庄浪县梯田建设的实际状况,先后做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恢复生态”和“山河面貌不变,梯田建设不停”的战略决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奋斗目标,掀起了梯田建设的第二个高潮。

当水平梯田建设的接力棒传至九十年代的县委县政府班子时,庄浪县被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省政府列为全国梯田化建设试点县。他们再接再历,抢抓机遇,响亮地提出了“大干五年,实现梯田化县”的战斗口号。组织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水平梯田建设大会战,向全县剩余的32万亩坡耕地发起了冲刺阶段的总攻决战。

至1997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9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实现了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他们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梯田丰产高效开发,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终于圆了庄浪人民世代渴望期盼的温饱梦,过上了能吃饱肚子的生活。

艰苦奋斗 呈现青山绿水 振兴美丽乡村

在梯田建设高潮时,全县有10万人彻夜奋战在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他们在山上搭起了窝棚、架起了炉灶,晚上提着马灯挑灯夜战。就连学生们一放学便放下书包上山,扛起了铁锨……

据统计,在艰难而漫长的艰苦创业中,庄浪全县修梯田而移动的土方共计2.76亿立方米。如果堆成一米见方的长堤,足足可以环绕地球六圈半。

党员干部是再造秀美山川的“领头雁”。在那个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大会战时期,庄浪县直机关和乡村党员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头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年,县、乡、镇党员干部包村驻社,不是盘腿坐在炕头和村社干部一起绘制改造山河的蓝图,就是在梯田工地挥汗如雨;不是和群众倾心交谈,就是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不是在梯田工地上利用劳动间隙向群众宣传动员,就是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辞掉营业员工作而回村当队长的共产党员张世宝,为确保新修的水平梯田当年增产,他买了几口大缸,沤泡粪肥。如今的大山洼村果园里果实累累,家家丰衣足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至今,在庄浪县一提起罗国栋这个名字,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称他是个“党员干部中的实干家”。

1973年,罗国栋任庄浪县朱店乡党委书记期间,组织了全乡20多个村的3000多名青壮劳力大战下洛河,他带头扛架子车,和群众一起在10里外的地方拉石料。一车石料800多斤重,每天往返两趟,从不停歇。大战两年,筑起了10公里的一道河堤。增地3000亩,保地6000亩。如今的这些河滩地瓜果飘香、生机盎然,变成了朱店镇的“聚宝盆”。

庄浪梯田多少亩(庄浪梯田精神地)(4)

赵敦乡安洼村队长高国仓,是修梯田的优秀代表。那一年,一场突然袭来的冰雹,使全村庄稼颗粒无收,老队长外出逃荒,安洼人哭声一片。高国仓主动请缨当了队长,在第一场群众大会上说:一个人穷了可以逃荒要饭,村子穷了可以背走吗?上有共产党,下有父老乡亲,只有大伙把地修平了,再大的灾害也不怕!

就这样,高国仓提着马灯上了山,带领大家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八。如今,早已实现全村梯田化的安洼村,户户盖起新瓦房。

在这场34年重塑山河面貌的持久战中,无数像张世宝、罗国栋、高国仓这样的共产党员,继承红军当年“千难万险脚下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流血流汗,汇聚起了改造山河的强大磅礴力量,愚公移山不停歇,兴修梯田不止步。

马玉林当时已65岁,数九寒天,地冻三尺硬如铁,他带领三个女儿用钢钎一点一点在地面钻开眼,然后再用镢头挖开土茬。没有架子车,就用担子挑,背篼背,一块一块把土运走。

长期的艰苦劳动,使马玉林的手指变了形,双手长满老茧,腰背弯曲,双腿罗圈。就这样经过10 年的拼搏,马玉林硬是将19亩陡坡责任田修成了高质量的水平梯田。从此,他赢得了“活愚公”的美誉。

杨克章一天背了128蒌土,脊背磨得出血。阎凤英,这位当时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的“铁姑娘”队员,数九寒天依然坚持天天修梯田。脚跟冻裂大口子,晚上疼痛难忍时她就用针线缝好裂口,第二天继续上山苦干。

那年冬天,在修梯田挖冻土时,一大片坚硬的冻土塌下来,砸在了正在下边挖土的阎凤英和另外两个年轻妇女身上。 其她两位得到救援生还但留下了终生残疾,而阎凤英却永远地离开了她7岁的小儿子,牺牲了。

从1964年到1998年,历时34年的梯田建设中,庄浪县两代人中先后有36人为此献出了生命,116人负伤致残。义务投入劳动力5670万个,累计移动土方2.76亿立方米。截止2005年底,全县水平梯田达到9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跑土、跑肥、跑水)变成了三保田(保土、保肥、保水)。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

这是庄浪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黄土高原创造的辉煌成就,是庄浪县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也是庄浪人民用双手创造的一种别样的人文景观,一个全新的文化遗产。

2009年,庄浪梯田被列为全国文物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其项目说明书介绍到: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奇迹,是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同心同德的群体意志,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走进庄浪,放眼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山川大地,碧野蓝天里,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水平梯田接天连地,好似与天地争峰斗奇。一条条绿带环绕山间,又似与四季秀春吐艳,如雕如塑,如诗如画,犹如人间画卷一般,招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国有梯田,美在庄浪”“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硬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的生态梯田综合治理模式,将黄土高原精心描绘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这是庄浪的象征,是庄浪人民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庄浪县委书记徐英强调,要不忘兴修梯田的为民初心,牢记接续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红军当年翻越六盘山的英雄气概,赓续梯田建设中铸造的庄浪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把握新发展理念,遵循新发展格局,高扬庄浪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崭新篇章,再创辉煌成就。

站在梯田边垠,秀美山川尽收眼底。望东方云卷云舒,沧桑岁月历历在目。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几十年来,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一直回响在庄浪这片热土的上空,引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庄浪人舍身忘死、艰苦奋斗,朝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景励精图治、努力拼搏。

兴修梯田扬名世界、脱贫攻坚功绩卓著,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亦是庄浪精神的延续。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里,庄浪人民必将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