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孫),《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子之子曰孙“孙”的字型相当稳定,甲骨文就是左边是“子”,右边是“系”,这个字型一直延续至今简体字是规整后的草书字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求百家姓的排名顺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求百家姓的排名顺序(百家姓之三孙)

求百家姓的排名顺序

孙(孫),《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子之子曰孙。“孙”的字型相当稳定,甲骨文就是左边是“子”,右边是“系”,这个字型一直延续至今。简体字是规整后的草书字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含义。

“孙”作为声旁时,表示“小的”。比如:狲,是小猴子;荪,是香味比较淡的香草,就是现在说的菖蒲;搎,是小动作;逊,是不如。

孙,作为姓氏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在周代,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所以传到后来形成了很多复姓,如公孙、王孙、贾孙、室孙、宫孙、共孙、士孙、叔孙,孟孙、仲孙、季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氏等。这些复姓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省略为孙姓。

公孙,是孙姓中最古老的来源。人文始祖黄帝,就姓公孙,名轩辕。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以战国时公孙氏的名人为例,法家公孙鞅(商鞅),是卫国人,所以是姬姓。哲学家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论点,是赵国人,所以是赢姓。纵横家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治对手,魏国人,是姬姓。

王孙氏,一支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称王孙氏,是子姓孙氏的鼻祖。一支为周定王大夫满之后,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是姬姓。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

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姬姓;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

室孙氏,一般认为即王室之孙,与宫孙氏、共孙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说:“室孙氏即宫孙氏”。

士孙氏,即士之孙,“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

叔孙、孟孙、季孙、仲孙都是鲁国都是鲁桓公的后人,姬姓。

臧孙氏,是鲁孝公的儿子彄后人,其后人有臧氏和孙氏。

颛孙氏,出自陈厉公之子颛孙,妫姓,是舜帝的后人。颛孙与陈完都是陈厉公的儿子,自陈国逃到齐国,其后人分别改姓为孙和田,其中田姓后来代姜齐而成为王,孙姓有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这一支孙姓后来向南方发展较多,成为东南沿海一带孙姓的主要起源。

唐孙氏,据《世本》,一出祁姓,帝尧之后裔唐侯,其子孙仕晋,号唐孙氏。一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子孙仕晋,便称唐孙氏。

杨孙氏,杨是晋国的地名,杨孙氏的祖先曾经被封在此地,因而得名。

芈姓孙氏,是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人。孙叔敖,芈姓,名敖,字孙叔,为楚庄公的令尹,被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其后人封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的临泉县(属安徽),以其字为姓,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大孙氏,也是芈姓孙氏,是系春秋楚成王、穆王时令尹成大心的后人。成大心,芈姓,名大心,字孙伯,后人以其字为姓。

综述其上,陕西、河南北部的孙姓,大致来自于公孙、王孙、贾(古)孙氏、室孙氏;山东东部、江苏、浙江的孙姓起源于颛孙;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的孙姓起源于叔孙、孟孙、季孙、仲孙和臧孙;山西的孙氏可能起源于唐孙和杨孙;河南南部和安徽的孙氏,起源于楚国孙氏。从族源上,轩辕孙氏最老,其次是比干后裔的子姓孙氏,再次是源流众多的姬姓孙氏,再次是源自陈氏的,妫姓孙氏。

当然,由于人口流动,各地孙姓的起源还是要以家谱为依据,但孙姓真的不能随便说“五百年前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