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儒术,汉武帝就不能不提,在传统认知里,正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百家凋零、儒术一枝独秀,事实真是如此吗?然而,翻开历史记载,却让人惊讶的发现:汉武帝的确独尊儒术,却丝毫没有罢黜百家的记载!
刘邦建汉之后,因为有秦朝二世而亡的先例,所以不敢选择法家治国,而刘邦也不喜欢儒学,加上国家的确需要休养,于是政治上采用无为而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思想上采用黄老之道(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之后,实质是窦太后“垂帘听政”,而窦太后信奉的还是黄老之道,不喜欢儒术。汉武帝继位之初,因为崇尚儒学,所以遭到窦太后的抵制,甚至汉武帝差点因此被废。
然而奇怪的是,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敢于彻底罢黜包括黄老之道的百家学说,而独尊儒术?从内部稳定来说,汉武帝如果这么做,必然引起汉朝内部巨大纷争,容易撕裂朝廷,造成党争。而且,以汉武帝唯我独尊的性格来说,只接受一门学说,将之牢牢禁锢?
显然,汉武帝是不是真的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真要打一个问号!
如果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当时史书上必有记载。然而,翻开史书却发现,最早记载类似这八个字的是《汉书·武帝纪赞》(这本书里记载的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已经无限接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而这一部书距公元前134年有200余年之久。
200余年时间内,如今没有发现任何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记载,只有一句看似差不多思想的话,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上书汉武帝,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独尊儒术”和“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和“抑黜百家”,看似只相差一点,其实谬以千里。一个只是羞答答的突出儒学,抑制其他学说;一个是粗暴的否定其他任何学说,只采用儒学。
《汉书》是东汉班固的作品,班固为何要“罢黜百家”?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很简单,班固和父亲班彪,都是儒家信徒,自然要突出儒家思想,甚至直接把其他学说彻底扼杀。
其实,到了东汉末年,不少学说思想还有一席之地。虽然当时儒家已经独大,但百家思想还有一些残余,所以三国乱世才有天才辈出,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乱世。真正独尊儒术之后的乱世,为何没有三国精彩,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会不会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汉武帝虽然没有声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却这么做了?实际上,从史书记载来看,汉武帝择才过程中,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甚至汉武帝重视的人才中,儒家门徒类严重偏少!
汉武帝时期,真正得到器重的儒家门徒,主要是公孙弘、董仲舒和倪宽,而张汤、赵禹、张骞、苏武、霍去病、卫青、霍光等人都不信儒。
有趣的是,公孙弘打董仲舒21岁,但这个老头却比董仲舒更得汉武帝之心,原因就在于公孙弘有很强的政务操作能力。至于董仲舒,汉武帝是“嘉许其说,而不重用其人”。所以,汉武帝用人,压根就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06,汉武帝下诏取才,这一段话说的非常清楚: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从汉武帝选才、用人来看,说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所以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儒家的一个谎言,欺骗了中国2000余年。实质上,真相是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虽然突出了儒家学说的地位,但却没有想过要罢黜百家!
当然,儒术一家独大,自然有利的一面,却也有害的一面。至于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中国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