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934年7月,毛主席来到会昌,约粤赣省委书记刘晓、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一起爬山,“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毛主席是大人物,何长工他们早早就来等。见面后,他们问毛主席早,毛主席说你们不是更早吗?这看起来是互相打招呼,其实是暗讽左倾分子,不要说你们早,我来的时候,还没有你们。

“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从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的。毛主席多次引用了这句诗,经过多次拼接,已经没有多少李贺的字,只剩下“老”,完全成了他自己的句子,别人看不出来。这一句字面上说体力,他们走了很多路,应该走不动了,他说还可以走,实际上是说他的能力,还能做很多事情。他好像有一种预感,他是有用的。

“风景这边独好”,他站在山上观景,称赞这边风景好看。这一句还含有深意。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军队,把苏区围得像铁桶一样,如果按毛主席的打法,就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但这个时候临时中央已经从上海搬到了苏区,毛主席被撤消了红一方面军前委书记,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实行左倾冒险主义,决定跟敌人打阵地战,在二三百米的地方,短促突击,打垮敌人的进攻。1934年4月两军在广昌决战,博古和李德都去了广昌,打了18天,红军败了,撤出了广昌。毛主席人在会昌,相对于广昌来说,会昌情况好一些,所以他说这边风景好,说他是对的。

毛主席这个时期受到批判,许多人怕受牵连,和他保持距离,他自己说二三年都没个鬼上门。他比较清闲,写的诗引用了很多王维的句子。1933年夏写《菩萨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引用了王维《木兰柴》中的“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时分明”就是时明时暗,秋山斑斓。王维作为画家写出了光的变幻,展示了多层次的美,令人神往。毛主席也写出了两种光线上的差别,来表现他不平静的心情。这首词中的“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也引用了王维《终南山》中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这一句,就是终南山北面连着长安,往南一直连到大海。会昌离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瑞金不远,向东连着东海。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来自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王维去前线慰问,可是部队一直往前打,怎么也追不上,赶到萧关,遇到了等候他的骑兵,士兵说将军又打到燕然去了。这反映在画面上,就是一个士兵,骑在马上,手指着远方,报告情况。毛主席也写了一个小战士,指着福建方向,说那边的风景更好。这一句看起来是写景,其实是讽刺左倾分子。在广昌战役之前,蒋介石先占领了黎川,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福建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不跟红军打,还希望跟红军联手。毛主席及时提出利用福建事变对敌人的牵制,红军主力跳出根据地打到江浙去,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样既能解苏区之围,又策应了福建人民政府,但博古、李德害怕遭到南北夹击,没采纳这个建议,错失了这个最好的机会。蒋介石调兵镇压了十九路军后,就从黎川去攻打广昌,夺取了苏区北大门,直接威胁瑞金,红军被迫长征,所以毛主席的确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

清平乐 .会昌是讽喻词(清平乐 .会昌是讽喻词)(1)

拄棍者博古 穿皮衣者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