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综合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重点与难点。记者从汕头市委宣传部获悉,自2016年打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战”以来,汕头的农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脏乱差”到“新靓美”的蝶变。截至目前,汕头已完成全市近九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通过改出“新面子”、造出“好里子”,让群众“菜篮子”拎得更方便、更舒心。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家谈(汕头完成近九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1)

“一场一策”破解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临近中午,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瑞平路的新瑞平市场熙熙攘攘,老商户林菎山告诉记者,比起老市场,现在的新市场环境好、客流量多,顾客买得放心舒心,做生意的也卖得安心。新瑞平市场的变化,是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缩影,也是汕头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最鲜活的例子。

据悉,汕头多数农贸市场已有几十年历史,多是未经系统修缮改造的传统市场,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现象,且由于管理不规范,哄抬物价、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缺斤少两等行为时有发生。许多农贸市场还存在占道经营的现象,给城市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市容市貌。

“汕头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主要突出在老市场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初期面临无标准、无资金、观念落后、规范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等难题。”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杨建军坦言,面对无全国统一标准的难题,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一边推进。

汕头首先将改造的范围进行划分,将全市农贸市场分为三大区域,即中心城区、建成区和农村,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经过清算,汕头共有270个农贸市场,若全部进行改造,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若指望街道或者物业管理中心自发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很难。”杨建军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汕头本着“谁开办、谁改造、谁投资、谁受益和开办者自愿投入”的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通过招投标将市场的经营权承包给第三方公司,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新瑞平市场成功打响升级改造第一炮之后,汕头又相继解决了违章搭建长达数十年的海平市场、大华市场、龙眼夜市等“硬骨头”,一个个高颜值的新市场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汕头各区县也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市场逐个制订“一场一策”具体措施,也根据自身财政进行农贸升级改造奖补,从而激励更多农贸市场主体参与到升级改造,努力破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碰到的用地、规划、资金、管理等难题,理顺一批市场产权与管理权较为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家谈(汕头完成近九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2)

“软硬提升”让群众买得放心卖得安心

经过改造之后,传统农贸市场以往脏水四溢、怪味扑鼻等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新市场合理的设计布局、齐全的配套设施、良好的环境卫生,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吸引不少周边城市的群众来汕头做生意。

来自揭阳普宁的方姨在新大华市场建成后,成为首批“尝鲜”入驻的商户之一。她欣喜地向记者表示,市场内外环境干净,做生意非常舒心,而且因为家乡特产在市场上竞品不多,因此这几年客源十分稳定。

不少市民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以往不透明、缺斤少两的消费环境,转变成了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化的消费环境,提高了消费者与商户、与市场彼此之间的信任。

这一点林菎山感触尤为强烈。他说,过去商户与顾客经常会发生口角纠纷、金钱纠纷,让人很难安心做生意,如今有计量监督,有高清监控摄像,少了很多纠纷,顾客买得放心,做生意卖得安心。

而除了保留了传统农贸市场“市井味”“烟火气”的同时,汕头升级改造后的不少农贸市场还融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升级转型为数字化管理模式。

其中,位于汕头中心城区东厦路与中山路交界处的新长厦市场,不仅从地面搬到了“地下室”,而且还配置了电动扶梯,玩起了高科技——每个摊位上都有一个智能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商户的营业执照、货物单日价格以及支付二维码等,顾客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显示屏里对农贸产品进行溯源,还可以扫描专属二维码点赞和提建议。

新长厦市场场长黄泽锋表示,通过智能客流、车辆监控摄像头、智能显示屏等一系列终端智能设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更能利用实时统计的数据信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领域进行全方位监控。数字化赋能之下,汕头农贸市场从传统平凡又普通的菜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可感、可触、可视的数字化菜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其实早在四五年前,汕头众汇农贸市场、汕头市怡轩优鲜市场等就已率先将信息数字化运用到市场管理中,Wi-Fi全场覆盖、支付宝等移动便捷支付服务随处可见,群众可通过市场官网、手机App等多种途径下单,享受送货上门等服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汕宣

图:余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