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下午,“周末1小时·看见万宁”第三期分享会在万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万轩书屋开讲,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副教授蔡激浪以“我们的乡愁”为主题,与在座听众聊起了关于“方言”的那些事儿。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1)

“甸以怀咯、恭以哇赛!”“您吃了吗?”“新年到了,好吃的莽起吃,好耍的莽起耍!”分享会上,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市县的听众用方言分享了各自家乡的“拜年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作为地方文化和人类思想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是民俗文化的解读密码、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个人“永久的身份证”。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2)

“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方言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你有多久没有说过方言?是否已经出现了‘听得懂但说不上来’的窘境?”蔡激浪在分享会上一边讲述自身对于方言的认识和看法,一边与听众互动交流。他以各地方言为切入点,结合家乡人日常交谈内容的变化和生活中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讲述现象背后人的生活变化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3)

“‘替北京人愁寒’‘头子大父三岁’……各地方言总有蕴含深刻道理的俗语,这些俗语只有用家乡话讲出来才有味道。”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4)

“方言是非常有穿透力的一种语言,比如我们到外地出差时,在十分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一下子听到家乡话,并且会觉得十分亲切。”

……

“方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在这里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方言,感觉很特别、很新鲜。我只有回到老家才会用方言交流,并且现在老家的小孩使用方言交流也越来越少了,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有孩子了我要用方言与孩子交流。”分享会听众李女士说道。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5)

据了解,“周末1小时·看见万宁”是由万宁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文化分享系列讲座,每周末定期举办,目前已举办3场。活动通过邀请万宁当地的文化代表人物,面向大众作主题分享,通过讲述万宁的地域文化、民俗故事等,进一步展示万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了解万宁、熟悉万宁。

万宁宣传语(新时代文明实践)(6)

蔡激浪,1980年生,万宁人,博士,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语言哲学和英语教学的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十佳教学能手”。

在《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本、译著1本,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近几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思想随笔集《我们的语言蜗牛的壳》(2020),并获2020-2021年度“海南文学双年奖”;出版诗集《像诗那样言说》(2023)。

记者:曾君倩

摄影:杨师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