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伴侣如何变成致命爱人?英国犯罪模式专家解析情感操纵与谋杀。
亲密伴侣凶杀案是世界上最大的凶杀案类别之一,主要受害者为女性。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一份报告指出,2017年有8.7万名女性被谋杀,其中一半以上死于伴侣或家庭成员之手。
本书作者简·蒙克顿·史密斯是一名英国的犯罪模式学家,专门研究凶杀、情感操纵等案件。人们过去常用“激情犯罪”来为亲密关系凶杀案辩解,假设凶手在案发时是冲动的,是出于嫉妒或者愤怒这些原因,做出了完全不符合其本性的事,就好比脑袋里有根弦啪地一声断了。然而,简在仔细分析了400多起亲密伴侣凶杀案后发现,激情犯罪只是个传说,凶手往往遵循情感操纵的模式,凶杀是有步骤、有预谋的。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简发现了一个“凶杀时间轴”,它有八个阶段,凶手的情感操纵逐渐升级,直到最后凶案发生。
第一阶段:操纵和跟踪的历史
它发生在受害者和操纵者相遇并确定亲密关系之前。
1. 作者认为,一个人过去的暴力和操纵行为有很强的预测性。不是所有操纵欲强的人都有一份犯罪记录,但他们的言行举止,能透露出危险的信号。
2.要善于倾听和观察:这个人是否有操纵或者暴力的历史?他们是不是那种非赢不可的人?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来,他们是什么反应?
总之,在一段关系形成之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第二阶段:旋风般的承诺
在这一阶段,操纵者会努力推动关系快速发展,其目的是获得受害者的承诺。
对于操纵者来说,不管承诺的形式如何,只要得到了承诺就等于让伴侣签了一份终身合约,赋予操纵者控制这段关系的权力。除非操控者自己想要终止这份合约,否则承诺不可撤回。
操纵者的目标跨越了各个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教育背景、种族、职业,没人能完全幸免。
第三阶段:生活在操纵之中
对于很多遭遇情感操纵的人来说,操纵的手法是隐蔽的,但每一种都是为了保证受害者对操纵者的顺从。
1. 操纵的两大支柱:
⑴ 嫉妒法则:操纵者往往希望伴侣不要做令自己感到嫉妒的事情,比如不要和别的男人说话。
⑵ 忠诚法则:常见形式是让受害者在两方之间做出选择。
2. 其他操纵手段:
⑴ 煤气灯效应:通过情感操纵,让受害者逐渐失去自尊、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无法逃脱。
⑵ 刻板规矩:不能随意改变任何生活习惯。这种事无巨细的管控,让操纵者能注意到任何微小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被视为受害者挑衅和反抗的标志。
3. 情感操纵通常由操纵者的恐惧驱动,由受害者的恐惧维持
⑴ 操纵者通常恐惧失去某种自己理所应得的东西,比如对伴侣的所有权。
⑵ 受害者的恐惧则是在长期的经验中积累起来的。受害者知道,什么会激怒操纵者,反抗的代价是什么,他们会尽力预测和避免伤害。
⑶ 恐惧要发挥作用,甚至无需操纵者在场。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了一个名为“圆形监狱”的设想,在这个监狱里,警卫可以看到囚犯,囚犯却看不到警卫。由于囚犯不知道自己何时正被监视,他们就会自我监视,始终循规蹈矩。
第四阶段:触发
在第四阶段,会出现一个事件,挑战了操纵者的控制感和权力感。常见的触发事件是分手。
此外,财务危机、破产、疾病都有可能让操纵者失去对伴侣的操纵,因此也会成为触发点。
第五阶段:升级
在这个阶段,操纵者会想方设法夺回控制权,具体的手段因人而异。
⑴ 跟踪骚扰:根据英国法律,跟踪骚扰包括尾随、监视、监听、打电话、发短信等等。它是收集受害者信息的手段,也是恐吓受害者的方式。
⑵ 自杀威胁:如果有人在这个阶段再三考虑自己的死亡,说明他们对境况可能有了非常极端的终极看法,因此自杀威胁应该被解读为杀人威胁。
第六阶段:想法的改变
此时,操纵者开始相信,必须毁了受害者。
想法的改变可能会带来行为上的微妙变化,往往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觉察得出,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在凶杀发生后,才回味过来那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第七个阶段:计划
有些人的计划可能花了一年,甚至更久,而有的人可能几小时就计划好了谋杀。他们常常会上网搜索“如何实施完美的谋杀”或者“如何杀人”。
第八阶段:凶杀和/或自杀
亲密伴侣凶杀案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时常伴随着“过度杀戮”的现象,有时候,孩子也会成为凶杀的目标。
作者指出,还有很多亲密伴侣凶杀案没有被记录为凶杀。比如因为家庭暴力和情感操纵导致的受害者自杀,还有些死亡原因被归结为灾难、意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