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籍贯”,我们填各个汇总表格时太熟悉不过了。其实就是统计户籍制度所需要的数据,说起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熟了,如《周礼》就记载说有这么一种官职,类似今天的户籍民警,专门掌管登记万民之数、居住地、性别,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等等,整理成册之后上呈给掌管司法活动的司寇,再由司寇上呈周王。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1)

户口本中的 籍贯

具体怎么填,作为八零后,家人交代,上小学开始填的都是我爷爷和以上我爷爷上头这一脉祖先的长久居住地,大概理解就是祖籍地。五十六年代,支援大西北,很多山东的、江苏的、河南的、河北的全国一盘棋,都带着儿孙来带祖国边疆开发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热血。

我爷爷就是参加抗美援朝,从另外一个省到了另一个西北的边陲,所以我出生地虽然是西北的某地,但填的籍贯实际上是我爷爷和我爸的出生地。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2)

新丰折臂翁

再后来,时代发展了,户籍地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籍贯填写一栏都变成了出生地了。

既然大家都对籍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为何还要再讲这个?因为文化传统就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看一下,现代人的籍贯和古人的到底有啥不同,也挺有意思。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3)

诗仙李白出生地,四川江油青莲镇

首先,古人若是让你填表,让你填你的出生地是哪里,注意,会只让你填写“贯”这一栏,而不会让在“籍”或者“籍贯”后面填写。

如唐朝的白居易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新丰折臂翁》,通过对一位新丰折臂老人之自述,谴责唐玄宗对南诏国进行的不义战争。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4)

唐代征兵服徭役

其中一段是: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新丰有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样白。他的右臂已经断了,只得将左臂搭在他玄孙的肩上,由他的玄孙扶着向殿前走来。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5)

大泽乡起义

我问他右臂折断有多久了,又问他是因何折断的。他说:“我的籍贯就在新丰县,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遭遇过战争。

又说: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大家都说,前后几次远征云南的人足有千千万万,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dié】中有名字。

我那年二十四岁,名字也在兵部征兵的名册之中。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我不敢让人知道,趁着夜深的时候,偷偷地用一块大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臂。

张弓簸【bǒ】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于是,我就因为既不能拉弓也不能摇旗,得以避免被远征云南。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6)

京杭大运河

这里的“贯”,指的就是原籍、出生地,而且古代人的流动性很差,基本上出生地周围方圆百公里算是一辈子久呆的地,一个是交通工具不行,一个是古人讲究安土重迁,不喜欢迁移,一个是官府有限制,要出门旅行,手续不少,以证明你姓甚名谁、家住何处,何时去何时归,不归者。逾期不归者,会很麻烦。没手续出远门更麻烦。所以,祖籍基本上就是你的出生地。跟现在我们填写的籍贯的内容差不多。

那好了,古代要填写籍贯,是分开填的。“贯”既然是出生地或者祖籍,那“籍”呢,指的是这个人包括他的家庭对于朝廷所负担的徭役的种类。徭役,就是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家的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之分。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7)

万里长城

像是古代修造了这么多的超级工程,如万里长城、大运河、皇帝陵寝等,劳动力从哪里来,如何解决用工难,就是靠着力役。

当然,政府会统计一个大数据,根据你所从事的行业,来尽量精准地让你发挥所长去服不同的役,官府会把他们分门别类编入了一份册籍,各种不同行业的有各自得册籍,这就是“籍”,按照这种“籍”来征徭役,这就是役籍,纺织的服织造役、工匠师傅去服匠籍,职业军人家庭服军籍等等。官吏会照这种“籍”,也就是按照国家推送来的需要,依据数据征收徭役。

古代对祖籍的称呼(涨姿势古代籍贯)(8)

大同云冈石窟

如有一份史料,万历五年,一位居住在江都的考科举的考生唤作读李植,他这一届中了进士,授御史。

他填写志愿填籍贯,如下:“李植,贯山西大同府大同县,民籍。”读书人优待。不服役,籍贯分开,贯就是祖籍,不是现居地,江都时他父亲当年外面迁徙过来定居江都了。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