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怎么能快速背古诗宿建德江(不教胡马度阴山)(1)

前面我的文章介绍了“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一句。本文主要讲解“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什么是胡马呢?很简单,胡人的战马,或者用胡马来指北方胡人的军队。

那什么是胡人呢?很多解释就是古时中原农耕人民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可是,如果您翻阅一下古代的文献,你会发现先秦的文献中很少出现胡人这一称谓。

您可能会问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是胡人吗?是啊,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现在《战国策》中,《战国策》是西汉时写的吧,《史记》也是西汉时写的吧。胡人是汉、魏、晋、南北朝人对北方及西域游牧民族的称呼。唐以后很多文学作品也延续了这一称呼。那问题来了,在西汉以前北方游牧民族都叫啥?

我们查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西胡白玉山在打下东,昆仑山在西胡西”。

蛮、夷、戎、狄之称,其初都是依据方位命名,蛮在南方、夷在东方、戎在西方、狄在北方,其后则不能尽然。

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浑之戎、九州之戎、犬戎、扬拒、姜戎等名称。在西周和东周的历史中经常会看到很多戎人的身影。比如:穆天子征犬戎,犬戎入侵使周东迁。再比如,陆浑戎曾经跟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过招,洛阳的陆浑山、陆浑关、陆浑水库,以及湖北的安陆,都是他们留下的印记。大大有名的晋文公就有戎人的血统。

商周时西北方的部落被称为鬼方,古公亶父最初就是受到鬼方的袭扰,才逐渐带领族人迁到周原的。春秋时,称这部分人作赤狄。狄作部族来称呼在历史文献中可见,《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山西 河北非华夏部落的称呼。《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林胡和楼烦是也我国中部最古老的原始部族,先秦时,这两族与鬼方同时出现于商周以北。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把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治之。

在战国后期,也就是赵武灵王北破林、楼之后,匈奴逐渐强大,并最终统治了整个北方。赵国,秦国都有与匈奴大战的历史记录。到了汉代基本上就是汉族和匈奴的战斗史。一直到东晋五胡乱华之后,匈奴才退出历史舞台。

在汉代的文献中,经常把匈奴和胡人混称。因为在汉代胡人就是匈奴人,可是汉代写历史的人,用当时的视角来统称先秦的北方部落,而且不去区分诛胡和匈奴。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是很好的印证。

如果整理一下整个北方民族的发展,就会发现整个北方民族发展就是不同民族不断发展,一个民族从默默无闻到强盛,再到被其他民族取代这样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究其因由,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别。农耕文明比较固定,文化发展比较早,有传承。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旦发生天灾,农耕民族有一定积蓄,再加上比较固定,最多产生一些流民。而游牧民族最愿意做的就是侵扰、劫掠农耕民族。

所以整个中国的历史,无论哪个时期都要处理和北方民族的战争与融合。边塞上的战争也没有平息过,这就是边塞诗在唐非常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中国北方的重要边塞主要是长城。而在山西、河北,也就是古时的燕赵大地上,主要的北部边塞就是阴山。所以这里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就是是不让匈奴突破北方边塞之意。

怎么能快速背古诗宿建德江(不教胡马度阴山)(2)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