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都说秦淮八艳是以色事人的风尘女子,在那重重烟花掩盖之下,她们的才艺堪比专业书画家、音乐人。她们或曾是官宦之家的千金,本来可以承欢膝下,享一世繁华或命运凄惨,自小就学艺傍身,怎奈世事弄人,流落秦淮。也正因她们的盛名,才得以看到她们的才能,而在画史中留名。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


晚明的江南,沉浸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边,一侧是江南贡院,另一侧则是秦楼楚馆。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2)


秦淮八艳虽然沦落风尘,但各有所擅,留下了许多文艺作品。


马守真因善画兰花而号湘兰。薛素素则有十艺之长,也善画兰竹。


她们如唐代红拂女一样,都颇具侠气,重义轻利。她们笔下的兰竹正如其人一样,纷纷其馨,扬扬其香,声名远播。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3)


马湘兰、薛素素画兰合璧卷

马守真文气又柔美的笔墨韵味展现自己豪迈的风流气韵,薛素素则是用潇洒不羁、独具一格的笔墨技巧,展示出她坚韧的生命力与出尘世而不染的孤高之情


马守真和世人对青楼女子的想象不同,她既不美,也不艳,既不袅娜,也不柔婉。她行侠仗义,慷慨豪气。孤苦无依的老人,失意落魄的文人,钱囊空空的旅人,都感受过她的女侠风范。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4)


当年马守真名气很大,其扇面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就连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马守真,因为最擅长画兰花,亦名马湘兰,常以淡墨没骨写兰竹,点苔随意而自然,画面浓淡深浅巧得相衬,充满文人绘画的审美意趣。


薛素素则是才貌双全,能书善画,善以武艺“驰马挾弹”在酒会助兴,陆弼曾在观后赋诗《观素素挟弹歌》:“酒酣请为挟弹戏,结束单衫聊一试。微缠红袖袒半鞲,侧度云鬟引双臂。侍儿拈丸著发端,回身中之丸并坠。言迟更疾却应手,欲发未停偏有致。”足见其风姿。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5)


但是未到秦淮前,薛素素遇到了当时还在私塾教书的董其昌,得他教导而爱上了诗、书、画。可以说,薛素素是董其昌的女弟子,在他的指点下,薛素素画山水兰竹,都能落笔而就,且无不意态入神;后又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虫。


可见才艺是风尘女子手中的一张王牌。才艺在身,一颦一笑才饱含韵味,才能让名士们神魂颠倒。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6)


据说她们二人是因王穉登而产生交集的。那个时代名士多如过江之鲫,而奇女子却少之又少。而像王穉登这样多吃多占,必然引起其他名士的忌恨。他从沈德符手里抢走了薛素素,又把马湘兰撩得神魂颠倒,真是艳福不浅!


薛素素、马湘兰二人年龄相近,且都擅长画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兰花图》便是一幅马守真与薛素素的合订兰花图卷,她们选择了不同的笔墨技法,清晰展示了各自的绘画风格特点。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7)


画卷中薛素素所绘兰花较早,四丛无土兰花以墨笔画成,两两一组互不相触。两丛墨兰笔墨顿挫明确,用笔洒脱,墨迹鲜明,对兰叶松散飘逸的形态把握高于对兰叶外貌细节的关注,重点展现出笔墨的潇洒韵味。


马守真所绘兰花较晚,亦是马守真生命的最后一年。 两丛兰花分别以墨笔与白描绘成,展现了马守真对两种不同技法的掌握。其中墨兰笔墨流畅,浓淡适宜,兰叶飘逸秀美;白描兰用笔遒劲,杂而不乱,独具清气。丛兰兼具野逸与柔美之情,表现出马守真成熟的创作风格。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8)


薛素素的兰花笔墨粗细不均,枯笔与墨点明显,符合胡应麟在《甲乙剩言》中对薛素素画作“下笔迅扫,各具意态”的评价。马守真的兰花则流畅飘逸,笔墨更为精致细腻。


一个享受潇洒,一个善于创作,得一位的真迹已属不易,何况是两位?不知这两位画兰美人,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作品和另一位会成为合卷,让后人可以一次看到秦淮八艳两位的作品。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9)


薛素素绘兰迅扫强盛潇洒不羁

薛素素的画风,早期用笔洒脱,墨迹淋漓,有着一代名妓的潇洒之气,嫁为人妇后,笔墨风格更为精致,但也并未完全改变迅扫,强盛的笔墨气韵。


嫁人前的薛素素画中以饱含书意的笔墨展现兰竹的优雅姿态。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0)


如其作于万历二十六年的《兰石图》,画中一前一后生长着两丛萧疏的幽兰,兰叶以墨笔画成,笔力得当,线条流畅,秀美飘逸,细竹点缀在丛兰之间,与兰叶互相牵绕,兰叶优美婉转但不失挺拔向上的盛气。


硬朗的笔墨,简练的侧锋以及粗犷的点染,无不体现出薛素素潇洒的笔墨与高雅的气韵。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1)


嫁与沈德符后,随着身份由名妓转向闺阁转变,画作的风格大为改变,以精致文雅的笔墨、温婉的笔意代替曾经潇洒不羁的笔墨韵味。


如作于万历四十二年的《兰花图》,与万历二十六年的《兰石图》相较,布局相近,以墨笔画石间的丛兰与细竹,细竹环与兰花互相缠绕,兰叶婉转,粗细均匀。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2)


但《兰花图》有刻意减弱前作中潇洒恣意的笔墨韵味,增添了嫁作人妇后的温婉笔意,兰叶的顿挫更显圆润飘逸,竹叶以流畅的侧锋用笔画成,生动自然,顽石未有施墨也不加皴染,仅以劲炼不失顿挫变化的墨笔线条一气呵成。


画面笔墨雅致,整体气韵秀美而不失空灵,虽有向闺阁画家的笔墨风格学习的倾向,但画面中饱含逸气的墨线,萧疏空灵的气韵,以及下方仍以粗笔浓墨简练点画的草叶,皆可看出青楼名妓时期的学习对薛素素笔墨气韵的深刻影响。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3)


马守真兰花潇洒恬雅极有风韵

马守真的一生,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爱慕江南才子王稚登,痴守一生却独孤终老。 她画的兰花有白描双勾和没骨法两种,承袭元代文人赵孟坚的笔墨风格,于劲利流畅之中更显女性的温婉秀雅


马守真笔下的兰花,有很多独创性,比如她只画一叶兰,并且画里有香气。这种创新,让她的兰花达到了一画千金的地步。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4)


名满秦淮时她的画作已经有了个人风貌,兰叶、兰花的行笔较粗放些,提按轻重变化明显,但不失流畅,丛兰飘逸而不紊乱;墨竹的穿插自然得当,用笔娴熟;石头的画法基本是简单勾勒皴擦加点成湖石状,飘逸的丛兰衬以竹石,相得益彰 。


如《兰竹石图》扇面,画中兰竹随势而生,险夷互映,翻转有秩,富有力度,彼此间承迎有情,互为衬托。可以感受到马湘兰的墨笔一挥而就,深浅有别,枯润有致,张扬了兰飘逸洒脱的物性,同时诠释了她的品格和个性。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5)


而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画风虽有转变,却也能看出与《兰竹石图》扇面风格的连续性,所不同的是,用笔更加娴熟劲练,画面气韵生动洒脱。


《兰竹图用淡墨双钩兰花,运用毛笔圆转自如的特性,兰叶轻盈飘逸,花片纷披自然。画中的竹子,竹竿挺健、竹叶用硬劲的短笔写出,稀疏之竹叶显得格外秀劲,与画面情势相配,气象洽合。笔墨不多的立石,姿态玲珑。画中的小草随意勾抹,亦感生动自然。整个画面虚实相生,相互呼应,兰竹之风骨,传神如画,给人以清新俏丽之感。


秦淮八艳分别是 秦淮八艳笔下的兰花有多美(16)


结语:

古人以画梅兰竹来自喻风骨,女子画兰者也不在少数,但是有特色的凤毛麟角。即便画的出彩,也很难被重视,这些擅长书画的女子多被艳名强了风头。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淹了多少女子的辛酸泪啊。


薛素素和马守真,一个得董其昌指点,一个生性善于创作,谁说女子不如男?可惜生不逢时,在浩瀚的历史中,能被后人记住的太少太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