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管理之道(孙子兵法摒弃浮躁)(1)

一、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军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意思就是说:将帅有五种重大险情:只知道死拼就会被杀;贪生怕死就会被俘虏;急躁易怒便经不起刺激;太过于自爱便受不了侮辱;盲目爱民便会因为掩护居民而烦恼。

两军交战拼的不仅仅是两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将帅的素质,所以《孙子兵法》提出,将帅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要有大将风度,处世沉稳,不急不躁,遇事的时候处变不惊,才能避免被情绪引导,做出错误的决定。

一个将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关键时刻被情绪冲昏头脑,处事易躁易怒,反复无常,并因此失去了下属的信服和归顺。

而以上提出的五个方面是考验将帅素质的重要状态,真正合格的将帅,应该是处在危险关头也能够冷静沉稳。

孙子兵法管理之道(孙子兵法摒弃浮躁)(2)

在公元1049年,辽主派大将萧惠进攻西夏,萧惠作为辽国老将,战功显赫,兵多将广,粮草战舰能够绵延百里,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趾高气扬,心浮气躁。

他认为:新登基的小西夏王不足两岁,目前由太后垂帘听政,一个是“小人”,一个是女人,怎么能和自己抗衡呢。

当大军进入西夏境内之后,未见一兵一卒,萧惠便起了疑心,派人去侦查,侦查人员没回来的时候,萧惠就心浮气躁,命令部队立刻出发。

这时有人劝阻说:“我们对这里情况并不熟悉,应该安营扎寨,以防意外。”

原来这个时候萧惠刚进入西夏境内,战马都用来运送粮草物资,并没有作战斗准备,而萧惠则不以为然,继续命令前进。

后来当侦察兵回来,气喘吁吁的说:“前方发现大批西夏军队。”

而萧惠以为侦查人员虚报军情,不但不相信,还把侦查人员绑起来要斩首。

就在这时,一片喊杀声响起,西夏兵从山坡上猛冲下来,萧惠部队被杀得四散奔逃,而萧惠和将士们慌忙上马,奋力死战,才在乱战之中保得一条性命。

何为能成大事者,就是心性沉稳,能够抛开自己心浮气躁,情绪冲动的陋习。

孙子兵法管理之道(孙子兵法摒弃浮躁)(3)

二、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如果在上位者反复无常,言行不一,喜怒无常,那么做下属的必然生出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在这种状态之下,下属必然不能归顺和依附,因为能征服一个人的是德行,如果连最基本的沉稳德行都没有,你拿什么让别人对你心服口服呢?

在三国时期,张飞听说关羽败走麦城被斩首之后,大怒之下就要率军去为关羽报仇。

在行军途中,因为情绪使然,异常暴躁和愤怒,每天大肆酗酒,酗酒之后还鞭打自己手下的将士,甚至逼迫下属履行一些难以完成的命令,并且以杀头威胁。

他的属下面对着这样一个情绪极其不稳,过度反复无常的上司,担心自己人头不保,于是在私下商议,趁张飞醉酒之时,将他杀死在营帐之中。

为官之道重在沉稳,作为将帅,如果说话不守诚信,情绪过于浮躁,那结果终将要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代价。

孙子兵法管理之道(孙子兵法摒弃浮躁)(4)

有一天,周文王问姜太公:“君王主政之道如何?”

姜太公回答说:“要能够多听他人意见,少独断专行,虚心静气,待人不可骄矜固执己见,接人待物更要公正持平,不可徇私。”

而姜太公所说的君王主政之道,就是调理人生平和,也是让自己情绪沉稳的根本法则。

君王管理的是一个国家,能够让国家国泰民安,人心和顺,这是一个君王的必要能力,而一个人对待人生也是如此,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小的世界,能让自己的身体风调雨顺,平安和顺,这也是一个人的德行和能力。

不管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身居高位,还是只是管理自己的人生,都要做到言行举止沉稳谨慎,让别人看到一个好的状态,而不是随意轻浮,遇事慌乱。

一个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谈得上管理下属,管理自己的一片天下。

孙子兵法管理之道(孙子兵法摒弃浮躁)(5)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