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当时脑海里唯一的学习印象就是:课文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这样的理解都是老师讲授灌输给我们的。除此而外,对于这篇文章,我几乎很难再找出别的方面的收获。
现在,这篇文章我是教了好几遍,也是读了若干遍。
如今再读起来,那是如春登台,如享太牢。
天真无邪、其乐无穷的童真童趣
课文用了时间推移、空间转化的方法叙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的若干生活片段。
“百草园”里:有美景可赏,有故事可听,有鸟雀可捕,饶有趣味,其乐无穷。
“三味书屋”中:入学拜师,老师方正,学生恭敬;上书发问,老师严肃,孩子好奇;后院逗留,老师仁慈,学生机智;诵读文章,老师入神,学生调皮……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鲁迅先生用他的如椽神笔,描述了一个色彩缤纷、生机盎然、天真烂漫、快乐美好的童年世界。
错落有致、精巧细腻的绘景手法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地使用了许多方法技巧,显得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第一,观察和描写角度不断变化。
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是谓空间转换。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是谓色彩搭配,视听结合。
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是谓时间推移。
还有动与静的结合;由植物写到动物,再由动物写到植物,由物写到人等等。
第二,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鲁迅先生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极富创意性的句式,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整体到局部,这样描写,使写景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活泼多姿。
这样错落有致、精巧细腻的写景方法是值得我们留心学习和模仿借鉴的。
摇曳多姿、似赘实妙的插叙之笔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转述故事,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这一写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简洁素净、极富张力的语言文字
这篇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和学习借鉴的。
第一、课文的题目,看似简简单单,朴素平实,实则蕴意丰富,值得玩味。
从写作内容看,交代了文章写的就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从结构安排看,“从”“到”揭示了一种自然递进的结构模式;从表达的意思看,暗示了一个小孩子的生活、心理和情感的迁移变化。
第二,描绘景物,全用白描,一词传神,形象飞扬,神态逼真。
菜畦绿油油、亮鲜鲜的,所以用“碧绿”;石井栏历时多年、长期攀爬,因此用“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
第三,巧用排比,神奇感人。
过渡段落中的“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罗列组合,胡乱猜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百般的不解,百般的留恋,百般的无奈……
还有描写在三味书屋课读时,运用“有念”四个排句,所念的那些内容均是古书的摘句,枯燥拗口,但一经作者巧妙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化成一幅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生动的、热闹的读书景象。
第四,独句成段,醒目突出。
这样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作者在适当的位置将较为关键的句子单列出来,独立成段,格外醒目,格外突出。
经典不厌百会读,尤其是鲁迅先生这样的经典文章。尽管对它的主题解读众说纷纭,存在明显的分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无论怎样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不失为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色调不同、情韵各异、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2019年10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