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27)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1)

在木门谷射杀车骑将军张郃之后,诸葛亮并未立刻打道回府,如果后勤粮草能跟得上的话,他将继续跟司马懿对峙下去。于是,诸葛亮派人到后方问询粮草供应情况。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前,命令时任中都护的李严(此时已改名李平)留守后方,专门掌管督运军需事务。

当时正值夏秋之交,青黄不接,又加之霖雨连绵,李平担心运粮供应不上,就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去向诸葛亮假传圣旨,以无法继续供应粮草为由,命令诸葛亮退军。

诸葛亮接到指令后,也未加迟疑,就抓紧退军。这样的情况对诸葛亮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他已经历了很多次。

但令人不解的是,李平得知大军撤退的消息,却又假装惊讶地说:“我这军粮还充足啊,诸葛亮为什么要撤军返回呢?”

我对李平的这番言论感到震惊,震惊的不光是他怎么能如此信口雌黄,震惊的主要是他怎么敢如此颠倒黑白。要知道他的对手可是诸葛亮,并不是一般的将领。他如此视军事如儿戏,诸葛亮及其手下将领能咽下这口恶气吗?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2)

我怀疑陈寿对此事的记载出了问题,甚至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不然就是李平的逻辑思维出了问题。

别说是身居高位的李严,就是换成一般人,明明知道诸葛亮手里握有自己写的书信,还怎么可能装作不知情呢?我对此严重阙疑。

我们看《三国志·李严传》是如何往下描写的。李平想解脱朝廷对他办事不力的责罚,同时把责任引到诸葛亮身上,说诸葛亮延误了战机。李平还准备杀掉督粮官岑述,来解脱自己失职不办的责任,又上奏后主刘禅说:“大军假装撤退,想要引诱敌军交战。”

这更加可笑,连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些话丝毫经不起验证,只能说李平的脑袋进水了,以至于在找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描越黑。

诸葛亮一向行事光明磊落,看到李平又在给自己挖坑,这回就不可能再轻易饶过他了。

对于诸葛亮来说,跟这样没有水平的敌手相斗,也太降低了自己的智商。为了证明李平在说谎,诸葛亮只需将李平前前后后亲手写的书信,全部都当众展示出来。李平一下子就理屈词穷,只好叩头谢罪。

李平原以为说一声对不起就算完事了,但一切都太晚了,他玩得也太过火了。

诸葛亮一不做二不休,老账新账一块算。立刻上表弹劾李平。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3)

诸葛亮首先指出,自从先帝驾崩之后,李平的心思全都在其家庭上,天天盯着一些小恩小惠,只想着如何能安身立命,不再忧虑国家大事。

接着诸葛亮举例证明:因为李平掌握着军权,诸葛亮北伐时,想要得到李平的部队相助,以镇守汉中,而李平总是再三推辞,没有前来汉中的想法,反而借机提出要把五个郡连起来,成立巴州,让他来做这个巴州刺史。

诸葛亮继续例证,说,去年他想要让李平主管督领汉中,李平却说司马懿等人开府建衙征召士人,他知道李平性情鄙陋,想以此类比,趁他临行之时,逼迫他给李平更多利益,所以他上表奏任李平的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对李平如此破格对待,只是想解决眼前要务。

诸葛亮对为什么要如此迁就李平,也作了一番解释:李平到官之时,诸葛亮将大小事宜全都托付给他,朝廷上下都奇怪,诸葛亮对李平如此厚待。正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颓,与其攻击李平的短处,不如褒扬他的长处。

最后,诸葛亮对李平的错误进行了定性:原本认为李平的性情只在于谋取荣名利禄而已,没有想到他居然想要颠覆朝廷。如果事情如此发展,将会导致国家的祸患。

诸葛亮的上表,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臣们唏嘘不已,原来李平是这么个险恶之人。

在上表后主的同时,诸葛亮也给尚书上了一道书,控告了李平作为朝中重要大臣,不思皇恩浩荡,不思报效国家,整日为一己私利,制造麻烦,危害国家大计等。

诸葛亮还表明,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而是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军中大将一起商议,要解除李平的官职,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诸葛亮的这两份上表,尤其是与众将的联名书,等于宣布了李平的死刑。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4)

后主刘禅自然震怒,但考虑到李平毕竟也是先帝指定的托孤老臣,就留他一命,罢免官职,削去封爵和食邑,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说起李平,他的地位在刘备永安托孤之后,一下子变得举足轻重,他其实是掌握军权的头号人物。

我们不妨简单地梳理一下李平的过去。原名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年少时在郡中担任吏役,因才干著称。荆州牧刘表派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担任秭归县令,于是往西奔到蜀地,刘璋任用他为成都令,又有能干的名声。

建安十八年,任命李严为护军,到绵竹抗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成都平定后,李严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在妻县起兵,聚合部队数万人,一直到了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没有等待援兵,只率领本郡士兵五千人征讨他们,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处奔逃,回恢复民集。又有越隽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派军围攻新道县,李严迅速赶往援救,贼兵都被攻破逃走。刘备加官辅汉将军,像过去一样兼任郡守。

章武二年,刘备征召李严进入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跟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遗诏,辅佐少主,任命李严为中都护,总管内外军事,并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持符节,加封光禄勋。

建兴四年,李严被调任为前将军。因为诸葛亮想要出兵汉中,李严应当主管后方事务,并就移驻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驻守永安,都归属李严管辖。

建兴八年,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因曹真准备兵分三路出军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率领两万人奔赴汉中。诸葛亮上表请任李严的儿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督军,负责主管李严的后方事物。诸葛亮因为第二年要出兵,就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事宜。此时李严改名为李平。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5)

看来,诸葛亮一直对李严坦诚相待,是李严不识好歹,总想着给诸葛亮下套。

诸葛亮不计较过去,又任用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写信告诫他说:“我和你们父子同心力辅助汉室,上表推荐你父亲典理汉中事务,委任你在东关镇守,自认为真心感动,自始至终可以依靠,怎么会想到中途背离呢?如果你父亲能认罪诲过,一心一意为国效忠,你与蒋琬推心置腹,同心共事,那么闭塞的可能通泰失去的可以再得到。请仔细思考这一劝戒,明白我的用心。”

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写信说:“孝起以前对我说李严居心刻深,乡里认为不好接近。我以为他虽然严峻苛刻,但不触犯他也无妨,没有想到又有苏秦、张仪反复无常之事出人意料地重演,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件事。”孝起就是当年奉命去东吴祝贺孙权登基的陈震。他和李严是老乡关系。

另外,李平和诸葛亮都分别给不得已叛逃到曹魏的大将孟达写信,劝其重新归队。但二人的用意迥异。李平是想联手孟达搞自己的搞自己的小圈子,而诸葛亮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当然这又是一桩有争议的历史公案。

在《诸葛亮集》中专门有一篇《严与亮书》,在书中记载,李严曾鼓动诸葛亮加受九锡,进爵称王。

诸葛亮知道这是李严别有用心,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这段话表明了诸葛亮的心志,对李严的劝进严词拒绝。同时也留下了对诸葛亮人设产生负面影响的一段话“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6)

我读到这段话后,也感觉这么自大狂妄的出格话,不太像出自一向谨慎、谦逊的诸葛亮之口。

总之,诸葛亮与李严一起受刘备的托孤。理应同心协力,为实现复兴汉室而奋斗。但李严一味想着争权夺利,处处给诸葛亮挖坑使绊。诸葛亮本想顾全大局,能忍则忍,但李严不知悔改,一错再错,为了国家安危,不得不亮剑了。

至于个别专家认为,诸葛亮整治李严是为了夺权,或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打压其他派系,我认为这种阴谋论只是个人的揣度,从史料上看,起码目前还找不到相关证据。

古语云,要想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如果不能放平心态、摆正位置,一味地玩火,最终都将被无情地抛弃。

后来,李平得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之后,曾嚎啕大哭,他知道,寄望于诸葛亮能重新启用自己的梦想彻底破灭,其他人根本没有再用他的可能。不久,李平也激愤而亡。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话,那么诸葛亮在李平心里,虽然是竞争对手,但还是十分敬重的,就像敌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一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李严为何对诸葛亮口服心服(诸葛亮与李严的爱恨情仇)(7)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