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是河南临颍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上世纪80年代,王宏斌带领村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办企业,闯市场,率先让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变成半工业化、城市化的村庄。
如果说南街村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成功的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典型,我想没有多少人会质疑,事实也是如此。
质疑来自于南街村后来的包装、宣传。
1991年,在特定历史大背景下,南街村首次登场,成为官方的典型:河南省官方有关部门对南街村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南街村经验”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南街村此时已经实行了“低工资、高福利”,村民的面粉、肉、鸡蛋都由集体统一发放,还享有免费住房、免费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免费医疗等福利,更提出口号,号称要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
南街村有如此的成就,就是因为村里有个好带头人——王宏斌,南街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凭着一股“傻劲”,收回分到农户的田,收回私人承包的集体企业,利用村子地处城郊的优势,带领3000村民,风风火火,对外闯市场,卖产品,对内“狠抓政治教育”,“大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落后分子要进“学习班”。
一时,南街村和王宏斌成了热门话题。
各级领导来视察、参观、学习的不计其数,王宏斌的个人命运也大幅转变。1992年,他由村党支部书记,一跃升为县委副书记,后来更进一步担任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南街村的发展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大国有银行提供了大量贷款。南街村树立起汉白玉的毛主席雕像,建起了朝阳门,仿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桥”及“八角楼”。
1990年至1997年是南街村鼎盛时代,从1991年到1994年,每年的产值都比上一年翻一番。
以下文字节选于: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04月18日对南街村的带头人王宏斌的采访:
。。。。
人物周刊:把南街村塑造成“政治典型”,再以此为经济发展谋便利,比如贷款,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南街村模式”?一个村贷款几十亿,在中原是非常少见的。
王宏斌:上级领导看到南街村的发展,把南街村树为典型,贷款倾斜,金融开绿灯,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市场因素,是南街村实际的面貌和信用,当时贷款年息一分五,一年5000万,月月清。
人物周刊:现在融资渠道堵塞,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宏斌:一是金融政策更规范,金融资本紧缩,二是南街村的信用关系不正常了,本金和利息都还不上,所有银行都断了,是我们自己不讲信用。贷款欠账15.9亿,其他欠账1亿多,加在一起是17个亿左右。
人物周刊:南街村发展起来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毛泽东思想,而是银行贷款?
王宏斌:南街村前几年的发展速度,融资渠道的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南街村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贷款,便没有南街村这30年的发展速度,便没有现在的规模,这是事实。现在融资渠道中断了,就没有高速发展的可能了。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效益好的时候,也有效益不好的时候,这很正常,没有一个企业是一直向上走的。南街村就是靠贷款起家的。中国的发展一靠外债,二靠内债,国家可以,为什么一个村子就不行?法律没有规定不允许贷款,也没有规定贷款的数额。议论南街村贷款问题,是小农意识、传统观念。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王宏斌自己也承认,南街村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贷款,便没有南街村这30年的发展,就凭这一点,南街村的发展就没有什么普遍性和可复制性,因为有南街村这种机遇的可谓凤毛麟角。
网络上对南街村的争论主要是来自于,90年以后的发展,其实如果站在南街村的角度看,通过包装宣传,一可以争取大量的资金,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二还可以捎带着把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机遇。但如果把南街村推崇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样板,的确其实难副。
另外,通过宣传我们就可以推测,南街村的“社会主义小社区”,并非如其宣称的那么妙不可言。高度组织化的社群关系代替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个人的权利被简化到若有若无,甚至与国家法律相龃龉。这一切都是和社会的发展相违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