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了一个处女座男人,他在外企写PPT,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搞写作,结果一不小心就火爆全网,《长安十二时辰》你一定听说过,这部影视就是根据他的原著改编的。

马伯庸神奇作家:跟鬼才作家马伯庸学写作(1)

看到这里,你肯定猜到他了,是的,鬼才作家马伯庸。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时,我还以为是个老头,没想到是个80后作家。

一开始只是听说他,看完他的全网专访,我已经爱上他了哈哈哈。

虽然年纪不算大,马伯庸却出版了几十部作品,获得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都不在话下。

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更让我自己感到意外的是,我作为一个不怎么看历史,而且只喜欢女作家的人,有一天会喜欢一个写历史书的男作家,哈哈哈。

在今天特别忙的情况下,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他的全网专访,这份时间怎么用出多倍价值呢?

当然是一边看专访,一边学写作咯,我给大家总结了马伯庸的7个写作秘籍,每一条都很好用!

心态篇:

马伯庸和我一样,平时喜欢钻研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玩儿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新鲜的写作发现。

有一次他在滁州,路上经过一条河,一查地图,他发现这是十年前建造的,和左宗棠有密切关系。

于是他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当即饶有兴趣地研究起来,就好像这里面藏着一个宝藏,这些发现与见闻,也常常被他写进书里,成为他独一无二的灵感源泉。

这点和我很像,平时在旅行中,我喜欢体验各种新事物,喜欢约见各类跨界行业的朋友。

去西藏做志愿者,在昆明跳滑翔伞,在南京出差的夜景爬最高的一座山,跨行业去读金融,学花艺,玩各种DIY,用小红书达人身份申请到潮汕首届烛光音乐会的免费邀请函,和一群00后到户外体验写生的乐趣。

没啥,就是玩儿啊!

我的很多写作灵感,都是发掘于生活,比如每次看书我会分享近乎1000字的阅读思考,每次约见各行业的大牛,我也会写思考心得~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写作就跟玩儿一样。

马伯庸神奇作家:跟鬼才作家马伯庸学写作(2)

我朋友圈的一角

这些年,有大批的历史创作者靠仙侠、穿越剧等大红大紫。

但是马伯庸并没有因此盲目跟风,偏离自己的写作初心,他始终坚持小众的历史创作,做到了我手写我心,而不是迎合读者去写一些他自己不接受的内容。

也有人建议他开公司,招募一群写手为他打工。

但是马伯庸更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创作,也不想迎合市场制造一些流水线文字,成名后他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搞起团队创业,反倒一直坚持“一人商业”,更好的发展谁都不会拒绝,但是马伯庸觉得写作应该是纯粹的。

这样的松弛感,大概也是马伯庸能够持续创作出好作品的原因之一。

一味追着名利跑,写出来的东西反而容易变味,坚持自己的创作初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你写出来的东西,反而更具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始终能够得到一批忠实粉丝的追随和认可。

马伯庸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松弛感,但不代表,他就故步自封,一直躺在功劳簿吃老本。

相反的,他在创作方面,一直在努力创新,突破舒适区。

《古董局中局》他叙述了一个古董造假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他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场长安城的毁灭与救赎。

新作品《大医》又以三个农村青年在上海成立了红十字会的命运轨迹,以上海鼠疫、武汉起义的背景,展现了战乱时代下医生的职业光辉和人性之美。

马伯庸神奇作家:跟鬼才作家马伯庸学写作(3)

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一直在力求出新,而不是选择了走捷径式的,火了一部就如法炮制,用最轻松的方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他更多的是以空杯心态,不断挑战新的内容创作,一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不断给大家带来眼前一亮的新作品,这也是他这么多年能够在市场里面成为常青树的原因之一吧。

在内容泛滥的时代,谁更愿意推陈出新,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兴趣篇:

马伯庸平时会涉猎各学科的书籍,大众的,冷门的,科技的,医学的,图像的,漫画的,还有一个专门的书架罗列这些小众读物,他认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避免思维和认知陷入单一视角。

确实,在自媒体时代,有了智能算法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警惕“信息茧房”,平时多看一些行业之外的书籍,有利于我们培养辩证思维和全局眼光,写作思维会更多元化。

马伯庸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书呆子,相反,他的兴趣比大多数人广泛,电影、健身、医学研究,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的爱好也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让他能够源源不断地持续创作,一部接一部出版新的作品。

马伯庸神奇作家:跟鬼才作家马伯庸学写作(4)

时间篇:

你怎么过好24小时,就怎么过好一生。

成为全职作家后,马伯庸也遇到了如何把生活和工作分开的问题,为此,他在家里附近租了一家办公室,每天7点多送完儿子上学,就开始全身心投入创作,直到下午5点半闹钟响起,结束工作,回家陪伴家人。

这时候哪怕灵感来袭,他也不会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去搞创作,马伯庸做到了生活和工作的相对平衡,也是一个时间颗粒度很高的人,他对时间的把控精确到一柱香的时间。

不知道怎么管理时间的朋友,推荐去读一读我的新书《自媒体运营全攻略》。

里面分享了7个时间管理方法,我就是用它们管理好高峰期十几个平台运营,还要身兼开发课件PPT,做讲师,写书和平台创作的。

成为畅销书作家后,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了?马伯庸用自己的行动给出答案。

出书成名后,他依然保持着笔耕不辍的习惯,他坦言,每天要写4000字才觉得不愧生命,不负时间,就像那句话说的,不写作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

名家大师尚且如此勤勉,更别说我们这些刚上路的写作者,哪怕我们没有充分时间去输出每日长文,但是每天坚持写几条朋友圈,总可以做到吧~

以上,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