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1)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2)

什么是“词”?

诗词,诗词,我们常常将诗和词连在一起说。词其实是传统诗歌的一种特殊题材,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随金元北曲的兴盛而衰亡。原本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中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起初,人们称它为曲子或是杂曲子,或曲子词,后来也称作长短句,诗余等等。所谓“淫词艳曲”,词在最初所写范围也是比较狭仄的,跟诗的地位更是远远不能相比。而很多诗人在写诗时注重清丽典雅,抒发心志,写词则往往陷入狎昵庸俗的莺歌燕舞之中。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开拓出新的境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是李煜,另一个就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苏轼。李煜因其特殊的身世完成了词从个人到家国的转变与境界的开拓。而苏轼真正提高了词“不入流”的卑微地位。

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3)

通常所言词有婉约与豪放派之分,苏轼是被归入豪放一派的,实则苏轼的词婉约者更多,而所谓“豪放”往往多因其旷达。苏轼将在诗中能表达的一切情感都用到词当中来,因此词的境界一下子开阔了不少,他是“以诗为词”的。而在苏轼之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加之他真正的战争经历,词才真正豪放了起来。诗与词的地位也才不再悬殊,词也不再仅仅是“诗余”而已了,它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也才有了能与唐诗媲美的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为何毛笔下的秋蓬勃向上?

诗歌赏析中,有一个方法常常可以用到,就是知人论世。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此时正革命轰轰烈烈开展之时,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广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而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也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可以说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32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此番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必然是踌躇满志,定要一展抱负的。而此时重游橘子洲头,眼中的秋景自然是绚丽多彩的。这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沁园春·长沙》中蓬勃向上的“秋”。

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建党百年之际,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慨万千。《觉醒年代》自播放以来收获了各年龄段的青睐,百年前的青年们意气奋发,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百年后的续篇仍在继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