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五股价跌停后,长春高新(000661)今日股价再度大跌,最高跌至8%。截至收盘,长春高新跌5.77%,报427.22元,市值1737.1亿。短短两个交易日,长春高新跌幅超15%。

东莞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份主要系个人资金需求,仍不改公司未来成长前景。

长春高新回应:是否纳入集采,对公司业绩影响均有限

上周五长春高新的罕见跌停,引发300家机构盘后紧急调研。机构主要关注集采政策、公司重要股东近期大宗减持相关情况。这两方面“利空”消息也被市场解读为该股跌停的主要原因。

5月21日,市场传闻广东开展省级联盟采购工作,该集采目录品种或涉及重组人生长激素。而长春高新正是重组人生长激素的龙头企业。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销售模式(长高针纳入集采)(1)

图源:网络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销售模式(长高针纳入集采)(2)

图源:网络

据网传文件,本次广东发起16省联盟带量采购目录品种涉及药品数量281个,其中西药222个,中成药59个,国家集采品种45个,省际集采品种236个。

对此,长春高新在调研中回应,已关注到网传广东省医保局相关函件,对于该文件,公司无法鉴别相关文件真假。经内部确认,目前公司未收到集中采购相关的正式书面文件和通知。

同时,公司认为,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初发布了《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国家关于中成药、生物药的带量采购仍然处于积极探索过程当中,预计近期国家推动生物药的集中带量采购可能性不大。

长春高新还表示,假设该网传文件为真,公司分析也是粉针的集采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粉针产品在公司收入占比并不高。综合考虑公司生长激素产品的市占率、品牌方面的综合实力,假设进行集采,公司也具有一定竞争力。

对于其他产品纳入集采的可能性,长春高新进一步分析,根据已经公布的相关政策,纳入集采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包括:产品充分市场竞争情况、产品生产周期、产能、用药安全等方面。目前在国家医保目录里面生长激素产品只有 1 个适应症,并且纳入集采需有 3 家以上厂家充分市场竞争,所以公司分析水针纳入集采的时机未必成熟。

东莞证券研报分析,如果生长激素被集采,实际对公司的影响有限。研报认为,生长激素属于消费升级药品,短期内被纳入全国医保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被集采,受影响的品种大概率是生长激素粉针,水针和长效水针被纳入集采的概率较小。

目前,国内竞争较激烈的生长激素产品为粉针剂型,而获批水针剂型只有金赛药业、安科生物和Novo Nordisk(诺和诺德),国内获批长效水针只有金赛药业一家企业。

从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水针产品占生长激素销售收入的75%以上,长效产品约占12%,粉针产品约占10%。与2019年相比,水针产品收入增长20%以上,长效产品收入增长约29%,粉针产品收入增长约19%。可见,生长激素粉针对金赛药业的营收贡献相对较低,即使生长激素粉针被纳入集采,对公司的影响有限。

利润奶牛背后:百亿生长激素市场竞争激烈

过去一年,长春高新仍然在金赛药业光环笼罩之下。

生长激素一直是长春高新的业绩顶梁柱。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85.77亿元,同比增长16.31%;归母净利润30.47亿元,同比增长71.46%。其中,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的生产销售平台)贡献收入58.03亿元,净利润27.6亿元。2021年一季度,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8.43亿元,同比增长49.71%;实现净利润8.78亿元,同比增长70.02%。同期,长春高新的营业收入为22.81亿元,净利润8.75亿元。

金赛药业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的龙头企业。重组人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不分泌所致的侏儒症、矮小病。东莞证券指出,我国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147.76亿元-210.71亿元,是2019年市场规模的2.5倍-3.5倍。

根据智研咨询的报告,目前国内获批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仅有7家,其中包括4家国产(安科、金赛、未名海济、联合赛尔)和3家进口(诺和诺德、LG生命科学、辉瑞)。据统计数据,过去7年,生长激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2%。2013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约为12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便已达58.89亿元。2019年,金赛药业市场份额达74%,安科生物和上海联合赛尔紧跟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15%、8%。

传统的重组人生长激素针剂剂型为粉针剂,第一支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粉剂正是由金赛药业于1998年研发成功。而一般对于同种成分的药物而言,水针剂省去溶解程序,会比粉针剂更具优势。目前国内水针剂型仅有金赛和安科获批,进口企业也仅有诺和诺德获批,其中长效水针更是金赛药业全球独家产品。东莞证券研报认为,从产品发展来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长效水针剂型占比将会逐渐提升,预计未来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

在水针市场,国内入局者越来越多。2019年,安科生物水针获批后,目前已上市销售;而诺和诺德也在2020年宣布,将与华润医药集团合作,共同推广生长激素水针。除此之外,上海联合赛尔的水针,已完成临床处于申报生产阶段,中山未名海济生物的生长激素水针则处于申报临床阶段。就目前来看,水针市场即将出现多企业混战的局面。显然,金赛药业在水针市场的强者地位,会遭遇挑战。

一入集采深似海?降价大潮下药企如何应对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著名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认为,这次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进入集采的新闻未必是“空穴来风”。他告诉奥一新闻记者,此前已有生长激素进入医保目录的先例。他认为,以长春高新目前水针的市场份额看,一旦进入集采,与其他竞争对手平分市场,其利润增长必定受到影响。记者查询了解到,目前进入医保目录的生长激素是粉针剂型,对应的是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只有经过严格的医学检验,确认是先天性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了儿童生长发育,医保才会对相关的生长激素用药进行报销。

值得注意的是,自集采以来,药企降价厮杀争夺市场,药企股价随集采信息而波动已是常见现象。随着第五批集采的到来以及集采的常态化趋势,业内普遍认为,带量采购将带来行业大规模洗牌趋势。从资本市场反应看,医药行业中,从生产厂家到投资者,常常因“集采”信息成为“惊弓之鸟”。

如何破局?史立臣认为,各大药企首先要提高研发能力,“在过去很多药企靠着一两个品种就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分析道,目前的医药市场已经处于“鞭打快牛”的状态,跑得快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另外,他认为药企应该实现大规模生产,进入集采、医保目录的产品多是基础用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情况下,原料上占有优势、生产成本可控性上占优势的药企将能更好地实现盈利。对于研发实力相对较弱但现金流较为充足的药企,史立臣认为这一类药企可以参考MAH(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模式,“通过现有的资金去购买重磅产品或即将研发成功的重磅产品,以此实现高创收和高估值。”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