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六则蕴含的学习态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六则蕴含的学习态度(天天论语笔记26不思则罔)

论语六则蕴含的学习态度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三章的内容都是在讲“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放在一起来理解就是孔子教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思考,懂辨别,不能被异端学说所害。认清自己能力,懂就是懂,不懂不要装懂,才是真的懂了。

“互文”的修辞手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的翻译方式都说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使人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典型的假专家的翻译方式。他们不研究语法、不研究句式、不研究修辞。按字面去理解,总是搞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贻害子孙后代。

这里我们先讲一下古诗文里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互文在《论语》中也有大量的应用。前面我们也简单提到过,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今天做个详解。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和排句互文四种类型。常见的是单句互文、对句互文两种。

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如杜牧《泊秦淮》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王昌龄《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字面上看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对句互文就是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里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上句下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典型的对句互文手法。“罔”、“殆”互文。罔:迷惑、糊涂。 殆;危险。《说文》:“殆,危也。”正确的理解是“学而不思会罔且殆,思而不学也会罔且殆。”“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分割开来。不能简单解释成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道德经》中的名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跟这句句型、手法基本一致。也应该这么去理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这句话时说:“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同时他应用程子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脑子去学习才会有提高”。人类的思想两千五百年来并没有多少进步的原因就在于学了很多知识,但不会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知识,没智慧。现在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都会比孔子、老子有知识。而一个博士生也没有孔子、老子有智慧。这也是我们开这个班的出发点。要让大家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而不是知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对这句话的理解争议就多了。我们至少有四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我的解释,“小子们,不必去攻击那些不符合礼教的异端学说,那样会害了你们啊!”另外三种分别是:“研究事物的两端,就能解决问题,不为所害”;“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研究那些不正确的言论,就会产生危害。”这就是我们读古文的困惑,搞清楚这些解法谁对谁错也是研究古文的乐趣所在。

我前面说过,《论语》中越短的句子越难理解。问题出在没有交代背景,也没有对话人物。孔子这句话就八个字,“攻”、“异端”、“也已”,三个词五个字产生了理解问题。

先分析“异端”。“异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异端学说”,指不正确的言论。另一种是“不同的一端”,引申为“事物的两端”。估计持后一种解释的人是从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这里找到的依据,很明显这里用的是“两端”不是“异端”。结合后面对“也已”的解释,我比较认同前一种说法。“异端”就是“异端学说”。朱熹《论语集注》中引用范祖禹的解释“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把杨子、墨子之类的学说解释成“异端”。也就是不合礼教的都是异端,很符合孔子的品性,我比较同意这种说法。

“攻”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攻击”,选择了攻的本意。另一种是“治”,引申为治学、研究。“术业有专攻”、“攻读博士学位”等。从文字研究来讲两种解释不分伯仲,都对。那我们就要从孔子的思想出发,孔子的意思到底是要“攻击”异端呢?还是“研究”异端呢?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不具备进攻性,历来也不会赞成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攻击。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子贡说别人闲话都会被他批评,何况攻击别人呢!《论语》中除本章之外还有三个“攻”字:《先进》篇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颜渊》篇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这四处“攻”字都没有“攻读、研究”的意思。而攻读、研究基本上都用“学”、“习”等词。孔子还明确表示“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不要去攻击别人的恶行。

《论语》中有十四处“也已”,都是语气词,无一处“已”字可单独解释为“结束、消除、停止”。由此也可以说“攻击异端学说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祸害。”异端学说与正道都是一家之言,可以共生于世,没有必要去攻击它。况且攻击异端学说的行为会给你们带来祸害。你攻击别人,别人也必然会攻击你。联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可以确定孔子的本意应该是,不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攻击异端学说,不必给自己找来祸害,好好推广正道就是了。

结合上一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一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章都是在讲“为学”。“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也在讲为学,意思是说:小子们,要学会用脑子去思考,不要去攻击那些不符合礼教的异端学说,它会害了你们的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是尽人皆知的名言。当然,“皆知”却并不一定“皆懂”,“皆懂”也并不一定能“皆用”。我们很多时候不是还很喜欢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吗!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孔子一口气用了六个“知”字,前五个没有分歧,都可以解作知道、理解,对最后“是知也”的“知”的理解我有些异议。专家们的解释都是当“智”的通假字来解,“智慧”的意思。虽然“知”很多时候确实通“智”,我认为“通假字”不可滥用。只有在本意无法解通,通假字又没有违和之意境的情况下才用。本句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的知道。否则就是假知道,是不懂装懂。这不是很通顺吗?干嘛要画蛇添足!用“智慧”来解有违语义的和谐,这跟一个人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很多很有智慧的人特别喜欢不懂装懂,很多不那么聪明的人反而诚实。

本章出现了一个“女”字,在这里就是“你”的意思。一般情况下 “女”通“汝”,但有时候也用作“女人”的意思,在《论语》中十九个“女”,只有一个是“女子”的意思。“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微子》中还有一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争议比较大,我们先埋下个伏笔,到时候再讲。

子路、仲由、季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为什么是讲给仲由的呢?我们该讲讲仲由了。《论语》中第九个出场的男主角,我们就叫他九号男吧。如果不按出场顺序,而按戏份多少来划分,子路跟颜回、子贡不分上下,绝对是进前三的男主。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论语》中的子路、仲由、由、季路四种称呼都有用到。子路在“四科十哲”中位列“政事科”。生于公元前542年,为人伉直,好勇力,做事果断,信守诺言。跟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所杀,砍成肉泥。享年62岁,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少年时生活很艰苦。这是句废话,那时候只要不是士大夫家庭的人就没有不苦的。很多五代之后的士大夫生活也很艰苦。《史记》记载:子路小时候意志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瞧不起柔弱的孔子,还屡次冒犯欺负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猳豚,陵暴孔子。”)孔子设计用礼乐仪式对他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拜在了孔子门下。

“志伉直”的子路耿直鲁莽,性格爽快,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味。为此,他常遭到孔子的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不得其死”(《先进》)等等。《颜渊》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孔子还夸奖子路“无宿诺”。承诺的事情不过夜,马上兑现。一般人听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了,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孔于对子路的评价比较多,也都很中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这一评价除了评论子路的学问外,也包含了孔子对子路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子路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述而》)“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子罕》)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路承担着保镖的作用。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孔子曾断言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但即使是老师孔子的行为,只要有不同的观点,他也会大胆提出来,从不隐瞒。别的学生发现老师的不足时最多也就是表示质疑,但子路每次都是对孔子的错误提出直接而尖锐的批评,这一点也深得孔子器重。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最后,逼得孔子对天发咒: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他甚至跟孔子唱反调,认为读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先进》)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不能的。孔子曾经有两次想去为叛臣做事,一次是鲁国季氏家臣公山弗扰,一次是晋国中牟宰佛肸。都是子路跳出来反对而未能成行。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佛肸(bì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阳货》)子路不只是孔子身体的保镖,孔子评价子路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子路也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保镖。假如儒家演变成了儒教的话,孔子一定跟老子一样演变成了神,那么子路就应该是“左护法”。假设没有子路多次的极力反对,孔子但凡出仕一家叛臣,圣人的英明也就毁之殆尽了。我们也就失去了这位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圣人。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子路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先进》)孔子比较喜欢用谈论志向来鼓励学生,还有一次叫学生们谈谈志向,子路又是第一个站起来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

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子路正好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还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君王,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要忘了自己而爱天下;诸侯,就只需要爱自己国家内的人民;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人,只需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是仁义之举,但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故事出自《反经》: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家宰,到卫国后,任大夫孔俚的家宰。孔子曾多次谈到子路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可以任命子路来管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就不知道。他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他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而升为“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小邾国一名叫射的人,带领句绎人来投奔鲁国,对其他人一概不信,指名叫子路代表鲁国出来定盟约。用冉求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说的话”。子路坚辞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励小邾国的这等人做违背国家道义的不义之事。仲由在卫国当蒲大夫时组织兴修水利,体恤民工劳动艰苦,下令“给人一筐饭、一壶水”。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主张“仁义的人与天下人拥有共同利益”。

孔子客居卫国时,子路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大夫”,前后三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孔子认为,子路做到了使“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仲由政绩的极高评价。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正要进入国都,碰上子羔出来,说:“城门已经关上了。”子路说:“我还是要去一下。”子羔说:“来不及了,不要去遭受祸难!”子路说:“吃了他的俸禄,不应躲避祸难。”子羔走了,子路坚持进入城中。到达孔氏大门口,守门的公孙劝他不要进去了。子路说:“你公孙在这里谋求利益却躲避祸难。我不是这样,平时吃人家的俸禄,在他有患难的时候就一定要去救援。”子路还是坚持进去了。太子听说子路来了很害怕,石乞、盂黡与子路搏斗中把子路的帽带斩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不能除掉。”于是子路在结帽带的时候被人剁成了肉酱。孔子听到卫国发生动乱,说“子羔能回来,可是仲由肯定会死去了。”

在受到致命危险的时候,子路关心的是他的“帽子”而不是命!子路用他的死来证明自己在孔门不但“登堂”了,而且已经“入室”!

孔子从此不吃肉酱!

道客村曰:

学而不思会迷罔,思而不学是空想;

攻乎异端害自己,知其不知是真知。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3)攻:攻击。“攻”也被解释为“治”。

(4)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宋儒之后,只有儒家才是正道,佛家、道家都成了异端。程朱理学之后,宋元明清都局限在了理学的解释中,反而害了儒家。

(5)斯:代词,这。

(6)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另解已:结束,消除,停止。

(7)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四科十哲

(8)女:同汝,你。

(9)知:前五个知都是知道,最后一个知解释成知道或者智慧都通。

【译文】

2.15 孔子说:学习而不善于思考,思考而不学习都会使人迷惘,也都会给人带来危险。

2.16 孔子说:小子们,不必去攻击那些不符合礼教的异端学说,那样会害了你们啊!

2.17 孔子对子路说: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知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