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学会审时度势,顺应事物而不断变化,为处事之道的核心。

庄子为人处世谋略(庄子学会审时度势)(1)

最好的为人处事之道,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包容万物之后,合理的利用万物。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首先要做到包容,有很多情绪偏激之人,他们对人对事的时候,总喜欢带着情绪戴着有色眼镜,喜欢否定他人。

这样的结果其实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刻薄,而对于自己来说,更是一种局限。因为在他否定别人的时候,自然也就缺乏了包容万物,利用万物的机会。

只要能够包容万物,以合理的角度去利用万物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以利用的价值,而这个关键是在于自我运用。

庄子为人处世谋略(庄子学会审时度势)(2)

而为人之道的智慧,在某一程度上是利用万物,以不同的角度,以合理的状态去对待。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总会觉得我明白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把道理用错了地方,把道理用错了方式。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美好,或者说完全背离了自己期望的结果。

《庄子》这本书中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庄子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述了当事物不得其道的时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这篇故事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要去到卫国游说,孔子的学生颜渊就向师金问:“你认为我的老师这一次出行会怎么样”?

诗金就说:“你的老师将要教遭受厄运”。

庄子为人处世谋略(庄子学会审时度势)(3)

然后师金继续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水上通行莫过于用船,陆地上行走莫过于有车,因为船能在水上运行,如果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一辈子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就像水和陆地一样,周国和鲁国就像船和车一样,你现在试图把周代的制度推行到鲁国去,这就好像行船于陆地之上,劳而无功,自身还要遭殃。

庄子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借由师金之口,说明了礼仪法度,应该根据不同的状态去适当的变化,不能无视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顽固不化的去效仿,最后必然劳而无功,殃及灾祸。

其实凡事都有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说同样的一个道理,同样的一个方法,你不懂的灵活变通的时候,还是死搬硬套的去运用这个固定的方法,不但难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负面作用,这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庄子为人处世谋略(庄子学会审时度势)(4)

就如同东施效颦一样,从前西施长得非常漂亮,但是有一天西施的心口疼痛,所以她皱着眉头在街上行走。她的一个邻居是一个很丑的女人,看见了之后就认为皱着眉头走路很漂亮,也学着西施捂着胸口,在路上皱着眉头走路。

其他人看见了之后就纷纷躲着她,而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那是因为西施本身就很漂亮,所以闹出了很多笑话。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为人处世之道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懂得灵活变通,以合适的状态以合适的角度去面对,不可生搬硬套,这也是值得我们揣摩的智慧。

庄子为人处世谋略(庄子学会审时度势)(5)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章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