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基金账户查看收益时,总有一种开盲盒的感觉:

基金收益红绿红红绿or绿红绿绿红,

什么时候能开出个隐藏款:红红红红红!

其实小编想说,基金投资,尤其是账户中有权益类基金,账户每天都是“全红”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 毕竟市场是涨跌互现的,出现一定回撤也是在所难免。」

回撤:我和上涨五五开

纵观近5年的A股,涨642天跌571天,(涨)52%vs47%(跌),大约就是打了个平手。

回撤一般多少合适(回撤真的一无是处么)(1)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时间:2016.10.18-2021.10.18,x表示上证指数涨跌幅,过去数据不代表未来)

大部分情况下,A股是在-1%到1%之间震荡,而且貌似红的比绿的还多些呢。

但是,我们自己在投资时却常会有这种感觉:跌下去比涨上来更常见,也更容易,但是涨回来就太难了。

这个感觉是没错的。

当基金净值亏损5%的时候,需要上涨5.26%才能回本。

同样的,当亏损10%的时候,则需要11.11%的涨幅才能填平。当亏损20%的时候,这个值相应地增加到25%……

这说明,回撤幅度越大,回本时所需要得到的涨幅就越大。

“回撤”者,“往回撤退”也。兵法上的回撤是指军队向后退的战术,而投资上的回撤则是指收益的下跌、股价的回调等现象。

回撤还有一个Plus版,叫最大回撤,是指在一个区间内,前期最高点到后期最低点的回撤幅度的最大值,可以理解为是在这个区间里“最糟糕情况”的值。

在投资的世界里,回撤还总是与亏损、下跌相提并论,让人看了直皱眉头。

回撤就这么一无是处么?

回撤Plus:最大回撤

在买入基金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基金的回撤幅度都有多大。

回撤一般多少合适(回撤真的一无是处么)(2)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时间:2011.1.1-2021.10.18,过去数据不代表未来,*2021年截止时间为2021.1.1-2021.10.18)

从过去10年的数据来看,基金年内最大回撤幅度由高到低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

小编以为,一个优秀的投资策略,不应该是把收益放在首位,而是应该把风险放在首位: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博取收益,二者达到平衡,所谓“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就是这个道理。

也正因此,控制回撤,就显得格外具备意义:避免使账户陷入困境

所以,小伙伴们在购买相应类型的基金之前,要对回撤幅度做好心理预期

请不要再“谈回撤色变”啦!

所谓“打不过就加入”,索性“避不开就利用”。

回撤虽然是负向的存在,但是也有其正向的存在意义,比如作为买入的信号

举个实用的例子:在回撤达到一定程度时进行买入(左侧投资/逆势布局),并持有一段时间,会怎么样?

我们以近10年沪深300的行情进行复盘。

回撤一般多少合适(回撤真的一无是处么)(3)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时间2011.01.01-2021.10.18,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

借古鉴今,从过去的最大回撤中我们发现,沪深300近10年的最大回撤平均值约为-20%。

回撤一般多少合适(回撤真的一无是处么)(4)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时间2011.01.01-2021.10.18,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

我们以此作为参考,在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这段震荡上升的行情当中,当沪深300年内最大跌幅达到-10%、-20%、-30%及以下时*,就进行买入操作,并持有一年,看一看会是什么收益水平?

回撤一般多少合适(回撤真的一无是处么)(5)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时间2016.01.01-2021.10.18,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

结论如下:

在回测的5年多时间里,

*通过对过往数据的比对分析之后发现,有一半年份的最大回撤无法达到-20%的均值(将10年来的最大回撤的均值-21.67%化整以便于计算),但是有9年都超过了-10%。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直等待达到某个过高的回撤值时才入场,那么很可能是迟迟等不到这个机会的,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将回撤的目标值适当调低,比如-10%。

所以,小伙伴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回撤幅度作为买入时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结果采用的是持有一年平均收益率,存在单笔交易一年以后仍然亏损的可能。

市场上有句词叫“涨上去的是风险,跌下来的是机会”,虽然跌下来并不一定马上反弹,但是机会就是砸出来的坑,坑就是要比平地低一点,而我们总希望,成本低一点,再低一点。

小编觉得,面对回撤时,小伙伴们如果能控制住恐惧心理,再适当进行一些左侧的逆势布局,也就算是很好地利用回撤了。

风险提示

指数过去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提到板块、指数、基金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在投资以上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