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对“微明”的理解,如果拿捏不准的话,前四句就会被拗成老子的智慧,后三句也会让人觉得老子是一个语无伦次的老头而已。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查一下字典,知道“微”字的本义,诸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当然,“柔弱胜刚强”也不好理解,难在很多人没想到老子谈的是人对“道”的态度和姿态的问题。另外,或许你还会感兴趣,鱼当然生活在渊水里,怎么会烦劳老子来提醒说“鱼不可脱于渊”呢?国家层面的“阅兵”多的是,老子怎么就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呢?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1)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译】

(想来大家不知道,)想要收敛它,固然是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固然是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固然是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固然是先给予它。(这些隐秘运行的事情里,并没有自然发展的“道”。如果自己刚强悖逆于“道”,就会落入这些伎俩的圈套;如果自己柔弱依从于“道”,就不会被这些阴谋所害。)这叫做“微明”。

可见,柔弱不争的(依道而行的)做法,胜过刚强自执的(悖道而行的)做法。比如,鱼儿不可以跃脱于渊水之外,国家的强力武器同样不可以向人展示和炫耀。(否则,就是受欲望诱惑而逞示自己的刚强,与“道”对着干,迟早会有危险的。)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2)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这四句话可以简化为:“欲歙先张,欲弱先强,欲废先兴,欲夺先与。”

2、这四句话不是老子的“道”,反而是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

在老子之前,类似的意思已大有人在谈论了。如“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这些句子在《周书》和《诗经》里是留有痕迹的。另外,这些所谓的智慧之举,稍后的《孙子兵法》里也多有类似的表述,如“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上帝要让你灭亡,必然先让你疯狂。”可见,这些所谓的智慧之语,广为智者所知和推崇。但是,在老子这里,这四句话只不过是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伎俩而已。而不少人却把它们捧成老子的“道”,殊不知此举却把老子贬为“权术大家”,实在是极大的误会!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3)

【是谓微明。】

1、“微”,本义是“隐秘地行走”,这里取“隐秘地运行”的意思。这样就跟上面提到的四种阴谋伎俩对上号了。

2、“微明”说的是,清楚明白隐秘运行的东西(在本章指阴谋伎俩)并能很好地应对。

3、如何应对这些阴谋伎俩呢?从后一句“柔弱胜刚强”得知,柔弱的做法胜过刚强的做法。

①四种阴谋伎俩,在相应的事情里隐秘地运行,并不是自然发展的“道”。大家看,四个“将欲”,目的性极强,而且“歙、弱、废、夺”是“欲者”恶意的想法,也是别人糟糕的结果。“张、强、兴、与”的四种做法,极具诱惑性和隐秘性。而四个“固”说的是,它们是一种固定的套路。总的来说,这些做法可以称之为“恶以为(存心、恶意之为)”。

②在真正的“道”里,也有这四种情形,只不过它们叫做“无以为(无心、自然之为)”,表现为事物发展到顶峰之后出现的自然现象,比如,由张而歙,由强而弱,由兴而废;在处理“取、与”的关系上,合“道”的做法是,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等等。而境界稍低一点的是“有以为(有心、合理合法之为)”,比如士农工商的合法作为。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4)

老子谈“微明”,就是把一些隐秘的规律性的东西挑明,并提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这一章的侧重点是,假若你发现自己被“歙弱废夺”了,实际上是别人的“张强兴与”已隐秘地运作一段时间了!这也是自己未能看住欲望,刚强悖逆于“道”,落入这些圈套的结果;如果自己能柔弱依从于“道”,不为利诱所动,不与阴谋响应,就不会有危险了。

4、在翻译时,要根据后面“柔弱胜刚强”的结论,进行补全,使前后语意完整,逻辑通顺。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5)

【柔弱胜刚强。】

1、这是从前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所以,我在翻译里加了两个字“可见”。老子重点要表达的是,柔弱不争的依道而行的做法,胜过刚强自执的悖道而行的做法。

2、柔弱胜刚强的含义。

①当要表达“道”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时,就可以说“柔弱胜刚强”。比如,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等等。但是,现实里大家看到的居多是刚强对柔弱的强大优势,甚至是直接碾压。所以,这种两者直接比拼方面的含义不是重点。

老子重点是,柔弱顺从于道的做法胜过刚强悖逆于道的做法。柔弱,说的是人对“道”的柔软态度和低弱姿态;刚强,说的是人对“道”的刚硬态度和高强姿态。在同一件事情中,两相比较,前者之效果好过后者。比拟来看,一阵大风(道)刮来,柔弱依顺的小草得以保全,而刚强对干的大树却倒了。还有,人老了,刚强的牙齿大都脱落了,并非柔弱健全的舌头直接使然,也是一样的道理。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6)

就本章后面提到的例子“鱼不可脱于渊”来看,深渊是鱼的生存环境,是鱼的生态系统,可以说里面有鱼赖于生存的“道”。鱼要清楚明白这一点,柔弱地顺从于鱼之道,老老实实地呆在渊水里,就没问题。那为什么有的鱼会“脱于渊”或者上了钓钩呢?因为有欲望的诱惑!联系“欲夺先与”来看,“先与”就是诱惑,渊之外和钓饵,都是不正常的利诱,不属于鱼之道。当有的鱼动了歪念头,不再顺从于鱼之道,反“鱼之道”而行之,从态度姿态来讲,就是刚强。而刚强很可能会带来危及自身的结果。现代人说“运动员不可以使用兴奋剂”,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一章老子并不谈诱因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得清楚。大家看第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说的就是欲望对过客的诱惑。而“脱于渊”的鱼显然也是受到了诱惑,不能知止于“鱼之道”,是会有危险的。这是“知止可以不殆”的反例。

柔弱胜刚强的本质,就是“不争”。世事总是变化万千,人心又是叵测难窥,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唯有“看住欲望,不与道争”!做到的人,体现出来的是“柔弱”之象,而实际却是因其不与道争,同于道,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反之,就是一副“刚强”的倔德性,为一己之利与道争之,走到极端是为“不道”,而“不道早已”。

细读道德经二十八章: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7)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注意,这是两个例子,用以帮助对“柔弱胜刚强”的理解,所以,我在翻译里加了两个字“比如”。

2、直接的翻译是:“鱼儿不可以跃脱于渊水之外,国家的强力武器同样不可以向人展示和炫耀。”但是,要知道来到这里,语意并不明晰完整,还得补全,即“否则,就是受欲望诱惑而逞示自己的刚强,与‘道’对着干,迟早会有危险的。”

这样,就把老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了,鱼儿跃出水面即为“刚强”,国家耀武扬威就是“刚强”,都是与“道”对着干的表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看很多人是这样翻译的:“柔弱胜过刚强,鱼儿不可以脱离深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这样,两个事例跟本章的主旨没法联系起来,显得突兀,毫无逻辑可言。

3、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为例,是说给侯王听的。统治者如果出于“甚奢泰”的欲望,“以兵强天下”“取天下而为之”,这叫“有事”;而“有事”是不合道的。所以说“及其有事,则不可以取天下”。本章的论述角度是,从统治者对“道”的态度来看,“以兵强天下”、以国之利器示人,是刚强悖逆的。而相反的情形是,统治者以柔弱的态度和姿态顺从于道,就能做到“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柔弱从道的做法胜过刚强悖道的做法。

4、或许有人会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那老子不认同国家层面的“阅兵”了?不用担心,清楚明白老子的一个概念后,就知道智者终究是大智慧的。老子在第五十八章提到“由福转祸”时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也就是说,福祸之间不是必然的“物极必反”,而是福者出现“无正”之举,从而引发“事极而反”,以致灾祸及身(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五十八章,已发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善复为妖”,等等,都是因为“无正”所致。反过来,只要“有正”,金玉能守,富贵不娇,善能不会变成妖术;同样的,国之利器也可以示人,以正道正义之举,对“不道者”行以雷霆之威慑,保境安民。但仍要谨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