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公布,对全面深化供销社改革进行新的全面部署这已是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4月2日)的整整一年之后,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供销新活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供销新活力(正在焕发新面貌)

供销新活力

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公布,对全面深化供销社改革进行新的全面部署。这已是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4月2日)的整整一年之后。

作为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有着61年历史,经历过辉煌,也陷入过低谷。而现在,对不少人来说,“供销社”似乎已成为上个时代的名词。

“老供销也能焕发新面貌。”4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邹天敬对此回应称。如今,通过试点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们说“供销社又回来了”。

“ 老供销 ” 亟待涅槃重生

供销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供销系统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呈现出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比较松散等问题。

1995年就进入供销社工作的李春生,对供销社曾经的艰难记忆犹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通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县以下基层社和县级社受到很大冲击,开始进入艰难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基层社锐减。”他说,供销社成立之初,基层社共有4.5万家,而现在只有2.5万家,减少了2万家。

“我们的债务负担、人员负担也很重,主要体现在县和县以下基层社。”上世纪90年代,李春生到四川和湖北交界的丰都县出差,当地人介绍说,全县80位离休干部,有一半在供销社。最后,李春生和同事们做了一个统计,全社会县和县以下每四个离休干部当中就有一个在供销社,每六个退休干部当中就有一个在供销社,人员包袱相当重。加上“国有企业转型,我们又没有享受到国有企业特殊政策,因此基层社受到冲击很大”。

“这次改革主要就是破解各类问题”,“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县和县以下供销社建设,它决定了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李春生告诉记者,这次公布的《决定》重点和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为农服务。这是供销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如果不坚持这个宗旨,供销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第二是要突出合作经济的属性。“供销社和其他一般的经济组织不一样,既要坚持与一般经济组织共有的普遍的经济属性,还要坚持内在的特有的属性,就是合作经济组织属性。”第三是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推进工作。

“《决定》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使改革任务能够完成。”李春生透露,一些支持措施“含金量”很高,比如文件专门写了一条,确立供销社的特定法律地位,允许具备条件的供销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这是对供销社最大的支持。”

“ 老供销 ” 搭上网络快车

在新公布的《决定》中,供销社有一个重点工作是要办新的“网上供销社”。对此,邹天敬表示,“‘网上供销社’是我们继续焕发新面貌的重要方面。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落后甚至停留在上个时代。”

打造“网上供销社”将有哪些具体举措?邹天敬回应说,供销社将首先突出整体优势,由总社打造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各省级社将统筹发展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规模优势。各县级供销社还将发挥在农村电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网上的终端,发挥供销社实体网点广布的优势,加快县以下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和各类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下的天然优势。

实际上,供销社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探索并未止步不前,而是早已开始。邹天敬介绍说,全系统有多种模式电子商务企业800多家。比如浙江供销社,它以特色管理为载体,实施网上“百馆万店”工程,依托互联网建设“智慧农资”服务平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下一步,供销社在着力抓好电商组建平台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级供销社与知名电商企业开展合作。”邹天敬表示,只要是对农民有利,能够给农民提供实惠,就要大力合作。供销社在城乡有100万个网点,这些线下实体网点资源,是供销社的优势,供销社愿意依托这些实体网点资源,与各类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形成为农服务合力。

目前,经过改革,供销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2014年供销社全系统销售额超过3.7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350亿元,经营领域覆盖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