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系统为何突然火了媒体解读(供销社又一次刷屏)(1)

上周末,财经圈都在刷屏证监会换帅的大新闻。

斗转星移,工商银行掌门人易会满成功接替有“监管之王”之称的刘士余入主证监会,而58岁的刘士余则风驰电掣的奔赴供销总社走马上任。

毋庸置疑,随着新帅的上任,A股必将再起风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今天,解局君真正想要和大家谈的是——刘士余走马上任的供销总社。

年末点将,从来不能以常理度之,在这巧妙的人事安排背后,必定隐藏着高层的深意。

供销社的前世

供销社,是一个与计划经济时代共振的存在。

它的全称为“供销合作社”,俗称“供销社”。它最早成立于1950年,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供销社才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

而其实,供销社并没有完全远去。近年来,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调整定位,正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由于物资匮乏,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

有一次,一个人在供销社排队买米,却发现自己只带了米票,忘了带盛米的口袋。如果回家去拿口袋,再回来后就买不到米了。这个人急得抓耳挠腮,死活占着柜台不肯走。后来,售货员急中生智,让他脱下裤子,绑住裤脚,用裤筒当“口袋”装米。

供销社不仅卖东西,也买东西。农民的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一手买,一手卖”催生了换购,农民用自产的麦子、茶叶、鸡蛋等很多农副产品到供销社换购商品,在当时非常流行。

面对能生钱的“鸡屁股银行”,个别农村主妇们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鸡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当天会下蛋。

当时,为了方便农民买卖,一些供销社职工甚至赶着驼队、背着背篓、挑着扁担走乡串村上门服务。

1965年,一部名为《红色背篓》的电影非常受欢迎。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王砚香,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1958年,为了方便社员购买东西,他和5位同事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做法,轮流用背篓送货上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背篓商店”这一称呼也在群众中间流传了开来。

如今的快递,无非也就是送到家门口,当时的供销社,却可以将货送到“炕头上”。一幅老照片显示,1958年,为了方便老年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乡供销社职工肖富年就把货物送到了炕头上。炕上,老人孩子围坐在货盘边欣赏挑选小杂货,床边,肖富年用杆秤给农产品称重,原始的交易中透出浓浓的乡亲情。

偌大的中国农村,靠着供销社的“统购统销”运行了几十年。供销社“一手托两头”,在稳定物价、调控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销社的今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据野马财经资料显示:现在的供销社,其实是在1995年恢复成立的,主要服务于农产品,现今也涉及物流、金融、节能环保、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供销社系统为何突然火了媒体解读(供销社又一次刷屏)(2)

据官网介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由国务院领导,是不折不扣的正部级单位。目前,其下辖15个直属事业单位、15家主管社团和中国供销集团,中国供销集团管理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6家。

截至2017年底,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77个,有基层社30281个,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85934个,全系统共有各类法人企业21852个(不含基层社),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事业单位277个。

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全国供销总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9万亿元,实现利润468亿元,资产总额1.6万亿元。相比之下,2018年中国石油实现营业收入不到它的一半,为2.77万亿元。

事实上,供销合作社系统内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新京报记者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供销合作社全系统至少实控了7家上市公司。其中,供销合作总社是上市公司中再资环的实际控制人,而中国供销集团也是上市公司中农立华的实际控制人。

而纵观刘士余此前的工作经历,不难发现,其主要在“高大上”的金融业、金融监管担任相关职务,如今突然空降供销总社,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高层点将,意欲何为

2018年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曾以《供销社没有完全远去,“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为题,来描述供销社的现状。

毫无疑问,刘士余的上任目标就是要将这块“爷爷”辈的金字招牌擦亮。

从供销社的现状来看,如今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渠道优势。

目前,全国供销系统内的基层社经营网点34.1万个。其中,日用消费品网点16.9万个,农业生产资料网点11.8万个,农副产品收购网点2.6万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8万个,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乡镇。

如此庞大的渠道优势,无疑是高层发力农村消费的最佳着力点。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阶段,国家的其他惠农政策急需通过供销社这样的国营机构来完成,而且这应该也是最容易、最直接的方式,如果走其他渠道的话,物流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高。

因此,解决农村问题的三农政策要借助供销社去完成绝对是不二选择。

还记得前段时间高层准备发力的新一轮家电下乡吗?毋庸置疑,农村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人群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现如今,要把商品卖到终端,就必须要面对中间流通渠道成本高这个难题,现在大家对“电商”这么重视,就是因为网络使渠道成本降低了,所以这一块的利润相应就提高了。

那么,你如果想要把货物卖到农村去,相比于城里的物流成本会更高,如果重新构架农村的物流框架这个成本就太大了。可供销合作社就是现成的框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早已自成体系,现在任何一个商家也不可能有供销合作社这么庞大、这么发达的农村销售网点。

因为政府也信任供销社,它本身是属于国营机构,能够把政府的政策执行到底,能够打到农村的根据地去。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综合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这里面有几点如果供销社抓住了,就能实现供销合作社、政府、农民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是供销合作社以经营介入生产,与农共舞才能大有可为。供销合作社物流体系发达,考虑到农民自己没有配送渠道,供销社可以将农产品统一收购经销,将特种经济作物打入到全国供销市场进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二是对接农民需求,服务农村。供销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售”一体化服务,重点发展农产品、化肥、农药的仓储和零售业务,利用新出台的土地政策来积极介入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这既符合国家“三农”政策要求,同时又能借机抢占更多的农村市场份额。

三是配合政府多做事,树立民生工程形象。农村食品的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供销合作社可以通过城里的配送点和配送渠道,将产品直接配送到乡镇和村里的销售终端,不仅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还能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供销合作社本身就有食品生产企业、商业连锁超市和统一的供销标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供销”产业链,个体经营者也可以从供销社配送点进货,保证来源正当、货真价实、安全有保障。

随着刘士余的上任,可以预见的是,供销社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不,昨天下午四点供销总社就传出来刘士余走马上任后主持的第一场会议的通知。

看来,这个雷厉风行的监管之王,要在供销社再创一片天地了。

好戏还在后头,等着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