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1)

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

“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

系列培训第69讲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了“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本次培训课程的第六十九讲:《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课程由沈健老师讲授。现将整理好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

本期课程讲师:沈 健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吉林省催眠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市心理学会理事长。目前担任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也是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前言

催眠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技术;而在创伤治疗里更加有效。催眠实际上不仅是一个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体验体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今天会带领大家一起体验催眠的操作流程。

第一部分 心理创伤

1、创伤无处不在

心理创伤实际上是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一个事件。创伤的发生通常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更多是别人或环境施加给我们的,因此往往是被动承受。创伤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

我们一般都会关注重大的创伤,比如丧失、亲人去世、各种侵害(包括灾难、地震、水灾、重大的公共疫情等)。但是有很多创伤往往被我们忽视,却仍然会在我们生活中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被忽视、被虐待(包括情绪上被冷漠地对待,躯体上被父母打骂、家庭暴力等)的经历。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类创伤,但这些创伤却会深深地影响我们。

2、创伤的分类(泰尔分类法)

关于创伤的分类,我们常用的是泰尔分类法: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开始于童年期)称为II型创伤,即复合型创伤。

I型心理创伤:比较简单,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相对短暂,往往是一次性的。在儿童期和成人阶段可能都会发生,创伤持续的时间不会不太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有的会自然愈合,有的经过简单的治疗会好转。

II型心理创伤:可以发生在儿童时期或者在成人的不同阶段,一般不会自然愈合,症状的表现会复杂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创伤后的严重应激障碍、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等等,都是II型创伤。如果对I型创伤不太重视,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I型创伤会转化为II型心理创伤。复合创伤中,当下遇到的创伤事件只是扳机点。II型创伤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个体的身心影响比较广泛。它会有一些广泛的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改变,包括心理方面和生理躯体两个方面。所有的情绪都会有身体反应,也叫躯体化。

由于成年人的承受力比较强,创伤对他的影响比较小。如果一个人18岁之前,他的生活境遇各方面都相对比较顺利,他的人格发展就会比较比较完善,或者说比较正常;那么18岁以后他发生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这个事件本身。但如果是18岁之前,在他成长经历当中的很多问题,如家庭、社交等方面,它之后再发生的事情,就会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创伤;他成年之后对遇到问题的反应,不仅仅是对这个问题反应本身,还会涉及到激活以前的一些问题。如有个孩子18岁之后父母离异了,假设18岁之前家庭还比较和睦,比较温馨,父母关系也比较好。他可能面对的只是父母离异这件事情本身,他的情绪反应、生活的适应问题就不会特别突出。但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在一个充满争斗、冲突、不平静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爱母爱或者说这种依恋没有得到充分地满足。那他到18岁之后父母的离异事件就会是一个扳机点,激活所有先前的事情,也会激活了他的各种情绪反应,这就是复合型的创伤。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我们心理学工作者要去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开展心理干预热线,提供心理支持。书记在3月10号到武汉去视察时,也特别强调要重视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即使疫情结束了,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工作也还要持续下去,防止这种I型创伤最后延续转化为II型创伤。

3、心理创伤的影响

心理创伤会对身心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创伤后反应:大量画面的闪回、应激反应、惊恐、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食欲问题等。地震期间,我在四川待过两个月,发现很多孩子经历过地震之后,会有一些退行的行为。东北话叫比较黏人,或者是反应比较过度。我们在当地的学校跟孩子一起搞活动的过程中,其中一个男孩让我们印象深刻,他特别调皮很活跃,突然打雷了,他就像一个只受惊的小鹿一样,四处躲闪。也有一些孩子,跟我们的志愿者、老师们整天泡在一起,这种实际上是一种退行的行为,有一种过度依恋的表现。

长期的心理创伤会导致各种适应困难。体现在学习、工作、婚姻情感、亲密关系等方面。压力反应很大程度上也是创伤的激活。比如一些不去学校上学的孩子,我遇到最小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学校,家长说这学校挺好,在家里也挺好,去上街也还可以,但一说上学就紧张,或者在学校校门就紧张,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肚子疼、腹泻等明显的躯体症状;一旦离开学校,他的躯体症状就减轻了,有家长可能会认为这孩子是装的。这些孩子实际上可能就是心理上的创伤,躯体症状在校园的情景里被激活了。这样的孩子与其说是厌学,不是说是恐学,或者是恐学校这个环境,也就是学习上的适应问题。另外还有人对工作有排斥的反应,也有恐婚的,处理不好亲密关系等等。而激发他反应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事件,上学、谈恋爱、结婚、工作等,都是过去创伤的触发(包括我们很多压力反应,很大程度上也是创伤的激活)。

心理创伤会引发神经症。刚才说扳机点,也是触发因素,再持续下去的话会引发神经症,抑郁、焦虑、恐惧等。如果一个人对一个正常的情境有过度的反应,就可能是创伤引起的。这个创伤所引发的影响也可能是广泛的。

心理创伤会引发身体反应。几乎所有的创伤和压力都会有躯体反应,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或者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不良的情绪引起了躯体反应,躯体反应就会把情绪锁住,所以处理创伤要从躯体反应开始。如果你要想处理情绪,不把躯体反应处理掉,这个情绪也是处理不掉的。如果处理情绪问题,更多的只是在意识层面处理,即使你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跟他谈了很长时间或者几次咨询之后,这个人可能会很真诚地跟你说,老师你说的很对,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因为情绪不完全在意识层面,它也在潜意识层面和躯体层面。这也就为我们用催眠来解决一些创伤所引起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因为催眠主要是解决潜意识的问题。

这里有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叫《身体从未忘记》。副标题是: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创伤与身体的关系。舞动治疗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身体是有记忆的。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我们有一些中年女性,有一些找不到生理原因的躯体不适,尤其是肩颈部位和后背疼酸,但检查不出病因,甚至有些女性的后背像背了一个很厚的盔甲,我们叫肌肉盔甲。因为肩颈部位会存留大量的各种情绪。当我们情绪很激动的时候,尤其是情绪很不好的时候,可以试着抖动身体,抖动个三五分钟,感觉怎样?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体,既然情绪紧张就会有躯体反应,我们也可以试着通过躯体的放松来达到情绪的放松,而不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

互动体验: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独特的放松方法——悬臂放松。这个技术是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验当中研发的,很好用。

大脑供血图:左侧是光滑的大脑表面,表示大脑供血充足;右侧大脑表面凹凸不平,表示大脑供血不足,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当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大脑供血是充足的,但当人进入到紧张状态,大脑自然供血便会受到影响。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2)

所以,人在紧张、有压力或者创伤情境的时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果一个家长总跟孩子反应很强烈,总跟孩子发脾气,或者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跟他吵,孩子的大脑供血情况就会像图片右侧。大脑缺血,自然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有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扼要地给大家介绍。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家长给他讲题,讲了一遍,孩子没听懂。我们很多家长会困惑,当讲第二遍的时候,孩子更听不懂,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孩子处于紧张状态,大脑供血,导致注意力也不集中。这个时候你让他集中注意力学习,是很难做到专注于你讲的内容。这种反应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这也是对我们心理工作者一个重重要的启发。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人的认知层面交流、谈话、沟通,但是创伤反应通常同时发生在非意识层面。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力不从心的挫败感。会觉得我明明都讲清楚了,为什么你就接受不了?我明明讲清楚了,你为什么就不理解呢?为什么就落实不到行动里去?因为它不完全处于纯意识层面。

人在紧张焦虑或者面对创伤、应激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出现眼睛瞳孔放大,嘴巴唾沫分泌变少嘴巴发干;然后肺支气管扩张,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汗液分泌,抑制消化。而当人平静的时候,眼睛瞳孔缩小,嘴巴分泌唾液,手掌出汗减少,呼吸更加平缓。在激动的时候,你就要踩刹车。所以进行深呼吸练习、放松身体,实际就是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植物神经恢复平衡。深呼吸或者是比较缓慢的呼吸,可以起到激活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好比交感神经是加速器,副交感神经是减速器。而呼吸过程中特别是呼的效果会更好,当呼得更充分的时候,对交感神经的抑制程度也会更好,使兴奋程度降低。

4、心理创伤是如何发生并持久存在的?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3)

重大的或者重要的刺激会绕过意识的过滤,直接作用于潜意识。因为在当下你没法去分析判断。例如当你在草丛里,看到一条长长的东西,你会做什么反应?当下很难先思考,第一反应可能是大叫一声,然后蹦开;比较严重的是僵在那儿。蹦开也好,僵住也好,都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刺激首先激活原始反应模式——杏仁核变化(变得敏感),下丘脑等等带来一系列内分泌的变化,然后躯体也会出现反应。遭受多次受刺激之后,人的安全区会变小,安全、可控、自在的活动模式变窄。有过创伤的人,会变得敏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说的是这个意思;在相对安全的情景中,仍然还会有过激的反应。那是因为人在创伤之后,应激反应的敏感性提高,导致与威胁刺激的强度不匹配;表现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或者威胁较小的情况下,个体也会出现焦虑,然后有威胁的预期或者恐慌。

大家可能很熟悉惊恐发作,惊恐发作的人几乎都有惊恐发作史。陆林院士曾写过一篇文章,讲一位患者,必须白天看见医院的大门,晚上看见医院的灯光,他才能平静下来。他觉得只要看不见医院的大门,看不见医院的灯光,当他发作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送医院,他就可能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发生危险。这些人被经常发作的经历吓到,然后整个机体反应就变得极端、敏感、脆弱。动不动就会被激活,动不动就会进入惊恐状态。

惊恐发作里边有一个提法叫内源性信号。如,一个人他有心脏病发作史,但是去医院检查,心脏没有问题,纯粹是心理原因,这就是惊恐发作的一类。普通人上个楼,走几步路,呼吸急促一点,心跳加快一点,会觉得是一个普通的反应;坐下喘口气,休息一下就好。但有惊恐发作史的人经常把这种反应当作是发作的前兆,以后只要爬个楼梯或走路走急了,或是遇到一个稍稍紧急一点的情况,他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他担心这是惊恐发作的先兆,就会特别关注这个表现;但越关注这个表现,担心越强烈,担心越强烈,越关注这个表现,导致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内源性的信号,就会成为他加剧和加快发作的一个触发因素,这是创伤的原因。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4)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刺激是可以绕过意识,直接作用于情绪、情感、躯体体验、感受和外显行为,它是不经过意识过滤的。如果刺激已经到达情绪情感和躯体感受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潜意识那个部位。因为意识一直都没有参与工作,这时候跟他从意识层面去交流,就效果甚微。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5)

关于威胁迫近性,从上图可知,低水平的威胁使人焦虑,中等的使人产生预期的恐惧和害怕,威胁临近会使人非常恐慌。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这条线上,自在活动模式是比较宽的,焦虑、恐惧、恐慌是比较短的。一个正常的人或者没有创伤经历,没有创伤记忆的人,他的安全区比较大。如果是有创伤经历或者有创伤的记忆,没有得到处理,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焦虑、恐惧、恐慌这条线会很长;自在活动模式这个部分就比较短。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没有安全感,包括强迫症,为什么他会追求完美?因为他心里不踏实,找不到让他踏实的东西,只有过度去追求完美,才会让心里踏实。安全感并不是不安全,也未必有真正的现实威胁,它是一种感觉。有过创伤经历没有处理好的人,他的警觉性非常高,它的非安全区非常大,安全区域很小,总是处于不安当中。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6)

这是深圳的隋双戈博士提供给我的一张图。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重大刺激,或者身体感觉到了或者听到了,它们直接到了丘脑。丘脑是处理信息的,它会选择是往上(到意识层面、认知层面,是大脑皮层)还是往下(脑干)部位。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7)

根据三层脑的理论,大脑有理智脑、情绪脑和原始脑。理智脑包括大脑皮层、前额叶,主要负责认知功能,做分析、思考;情绪脑就是情绪中枢,包括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体、边缘系统;原始脑就是脑干这一部分,它是躯体中枢,主管各种生理反应。所以我们人在紧张的时候,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心跳会加快、呼吸急促,激活我们身体的整个生理状态。当重大刺激来临,应激出现的时候,接收到的信息是往下走的,通向理智的部分是关闭的,因为需要做出最本能的躲避、躲闪、自我保护的反应。我们要知道,人的思考并不是需要每时每刻都存在,如果思考太多,也会干扰我们的行动效率。

我们想想看,如果正开着一辆车,一个人出现在我们前面,我们需要躲避他,这时候如果还在思考是往左拐还是往右拐,是左脚是右脚,拐左边会怎样,拐右边会怎样,早就撞上去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本能地做出转向和躲闪的反应,这是一个自动化的反应,所以必须关闭通向理智脑的通道。此时我们的各种生理反应,是起到自我保护作用。这时必须进入应急应激状态,出现各种战斗、逃跑、木僵的本能反应。所以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去思考和探讨的。

怎么让通道打开呢?回到刚才在草丛里看到有一条长长的软软的东西,你觉得可能是蛇,也不一定是蛇,但你的第一反应是跳开。我们的躯体反应出现,或者你僵在原处。如果我们跳开之后,发现相对安全了,再回去看看;或者说你的朋友、亲人来了,告诉你说没事,我们保护你。当你发现安全的时候,再回去看看到底是一条蛇,还是一根树枝或是一截绳子,接着你会开始分析和判断。理智在身体放松、情绪缓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当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不要去跟他过多地讲道理,不要去劝解他,只要陪伴他就好了。在伦理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同性之间,可以拥抱他,但也有处于创伤之中的人不愿意被触碰的;那我们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一些安抚、支持和接纳,待他慢慢平静下来,这时候才能开始进行交流。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各地做公益督导;昨天有一个热线接线员说,电话进来之后,对方一直在哭诉,他话说不太清楚,我也听不清楚。哭诉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情绪缓解过程,作为接线员,要做的就是倾听、陪伴,给予共情和支持性的工作,等来电者情绪释放完了之后,双方再进入一个比较好的交流。

创伤发生,海马体会记住曾经发生的事情;杏仁核会变大,也会变得敏感,所以当类似的情景出现时,杏仁核会立刻被激活,然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皮质醇分泌也会增加)。作为应激激素的皮质醇里面,有一类叫糖皮质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大量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会在非常快的几个小时内溶解我们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所以,持续的紧张状态、应激状态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力和健康。创伤之后这一系列的反应,不断地增强,逐渐会形成神经反应模式,造成脑神经回路的改变,使它成为一个自动化的、潜意识的本能反应。

创伤不断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模拟从而增大生存的机会。创伤强化了对成功逃生行为的学习,不安全就要逃走(比如躲避学校、婚姻、一些情境等)。因为人的身心系统会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不需要意识指挥,会自动对未来情况进行模拟,比较(危险/安全)不同的可能性,从而选择最佳的方案,事前准备好感知-行为的神经系统的启动和运作程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开展行动。就像预案一样。我们身体的系统在发生创伤之后,会不断进行演习,使反应过程变得非常迅捷,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瞬间去做出是战斗还是逃跑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一个原始的反应机制,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这也是为什么人在认知层面的工作效果非常有限。我们也研究发现,人们优先对负面经验作出反应,这可能是进化留下的一种本能反应。可以想象,一个原始人在原始森林里很长时间没吃东西,终于看到一个食物,这时又遇到了一头老虎。他是先对食物做出反应,还是对老虎作出反应?或者是一个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男原始人,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女原始人。终于遇到一个漂亮女原始人时,也碰到了一头老虎,他对谁先做出反应?我想我们都是那些先对老虎作出反应的原始人的后代。先对食物做出反应的原始人早被老虎吃掉了,他的基因是不会被流传下来的。只有优先对负面情况起反应的原始人,才有延续种族繁衍的可能性。人类学家还研究,女性为什么比男性对负面的情景要更敏感?因为女性承载着种族繁衍的使命。如果她怀孕的时候,对危险信号、各种信息反映迟钝的话,种族繁衍就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她必须优先对负面的经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5、大脑的存储与神经联结方式

刚才说的各种反应,会形成一个大脑反应回路,大量的神经元彼此联结组成了庞大的神经网络回路。这些神经网络回路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一个孩子出生后,让他多看、多听,跟他温柔地说话,让他看到你愉悦的表情,看到各种丰富的色彩——也就是多刺激,目的是让神经元跟另外更多的神经元建立联系。而人的各种功能,包括大脑神经网络的功能都是用进废退的。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8)

这是因为神经元突触的联结不是固定的,是神经递质之间的交换,有的吸收、有的释放。而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婚姻,或者创伤事件产生不同的影响,就看它们是跟积极体验相联系的,还是跟消极体验相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女同志逛街不累,男同志喝酒不累,孩子玩游戏不累,因为这些事情和他们的积极体验相联系;有的人喜欢英语,有的人不喜欢英语,并不是英语本身是可爱还是可恨,英语只是个客观存在的中立的东西,而是因为喜欢英语的人,他肯定是把英语和积极体验相联系,讨厌英语的人则是把英语和消极体验联系起来,相应的感受影响了神经联结。同样,有创伤反应的人就跟创伤建立了很强的联结。

我们现在鼓励小儿推拿,总去触摸他,除了可能是刺激经络和穴位,温柔地去接触他的身体,让婴儿皮肤的触觉得到满足,也会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还有,现在有一些训练专家在训练运动员的时候,会让运动员去想象,比如训练篮球运动员,让他想象投篮,发现这种非常真切的想象,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因为在不断想象的过程中,能够强化相关的运动神经回路的强度。所以有人说,你每天是在练习快乐还是练习痛苦?在练习平和还是练习抱怨?那就像我们练肌肉和练跑步一样,你练什么你就强什么,这实际上是有神经生理学的依据的。

有一本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谈的是人的心理复原力。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父母双亡,或者是一方早逝,但这些人依然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这颠覆了我们原先的认识。我们总觉得早期经验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有人对被阿德勒那句话印象深刻: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如果你把现在所有的境遇都归结到你的童年,除了仇恨、埋怨父母之外,你还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我们以另外的态度,认为困苦磨炼了我、成就了我,结果肯定会不一样。这次疫情,包括各种各样的负面刺激,可能给我们带来创伤和问题,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历练。所以,同样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心理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催眠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临床催眠在心理创伤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9)

跨时代的著名催眠专家——艾瑞克森说:“如果你有幻想的痛苦,你也可以有幻想的快乐!”结合前面神经联结的话题,我们脑袋里有两个容器,一个装快乐、积极/正面体验,一个装痛苦、消极/负面体验。我们将来可以问问来访者,你是把生活中的这些事情放在快乐的容器里面,还是放的痛苦的容器里面?既然长期的生活经历可以塑造我们形成什么样的联结,催眠工作就是采用重塑大脑的神经联结方式,重构脑的神经反应回路。

【请关注下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