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在农村红极一时的按字论辈,现在为何不流行了?是因为封建宗法制度废弛了吗”?我首先要纠正一下,“论字排辈”这个传统,可不是“红极一时”,而是有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

从明代开始,中国城乡就非常盛行“论字排辈”这种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的姓名管理制度了。

我们今天仍然遗留着这个传统的影响的深刻痕迹。比如说,一家人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王大伟,一个叫王小伟。一看就是弟兄俩。还有一家人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李小萍,一个叫李小青,一看就是姊妹俩了。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1)

这种取名方法,不但在农村还有,在城市也有,而且还容易被大家接受。

例如,我的朋友弟兄俩,一个叫李大中,一个叫李文中。兄弟俩都是大学教授。

像这种弟兄姐妹的名字中有一个字是一样的,就叫“论字排辈”的传统。

不过,现在这个传统的问题是,你们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字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几个叔叔伯伯家的兄弟姐妹就不一定都有一个相同的字。

所以,今天,“论字排辈”的问;题,真没有那样突出了。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2)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的原因还是自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民批判,特别是对封建家族宗法制度的彻底废除有关。

民国时代就已经提倡废除宗法制度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说什么是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双轨制法治。可以认为,是一种两级法治体系。

第一级也就是最高的法治,就叫国法。第二级就叫“家法”。

我们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中国有个口头禅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家规”,可不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宗族为单位的一系列“族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

所谓的“家规”就是由宗法制度来承担的。怎么承担呢?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3)

这就是一个家族都有“族长”,族长按照这个家族的“家训”来管理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一个“小朝廷”,像一个“小国家”一样管理者一个家族的一切事务。

比如,家族中有人要离婚,如果族长不同意,你就不能离婚,如果逃婚,可以打死你!

中国古代的国家法律体系没有明确的“宪法制度”的概念。

所以,宗法制度里的“制度”,基本上都是每一个家族自己制定的,相当于国家承认的家族自治委员会。

一个家族委员会,有独立代理行使国家部分法律的权利。所以,家族的权利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

民国推翻封建制度以后,当然,就要废除家族代理国家名义的所有权利。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4)

比如说,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可以有处死权,惩罚权。但是,民国对家族的任何处惩权就全部废除了。

也就是说,民国的宪法制度体系,把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宗法体制彻底推翻了。

但是,中国宗法体系还有自己的宗族文化。

事实上,宗法制度是以宗族文化为基础的。宗族制度,就是以祖先祭祀制度为基础的家族化的一套文化制度体系。

在这个制度体系里,就包括了“论字排辈”的文化制度。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制度呢?因为中国的家族观念祖宗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大家也愿意用一种制度自觉约束。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5)

比如说,你这一辈人包括叔叔伯伯的孩子该用“爱”字了。那么,大家都会取名时把“爱”字用上,这样就形成一个“爱”字辈了。

到了你们有儿女了,从族谱上看应该是“国”字,那么,你们兄弟姐妹的孩子都要在取名时有一个“国”字。

那么,这个字辈是谁制定的?这是宗族委员会制定的,由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从中国传统典籍中选一些字。例如,《诗经》、《 楚辞》、《论语》、《孟子》等等典籍,都可以是选字的来源。

对于一个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家族来说,大家聚会在一起,可能做爷爷的年龄,还是孙子辈,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6)

但是,古人非常重视这个“伦常”,所以,尽管你九十岁了,如果是孙“字”辈,那么,即使宗族中的少年如果跟他爷爷是一辈的,你还得在一定的场合叫少年一声“爷”。

这就是“论字排辈”,由于,这个现象一点尴尬,所以,被现代人引申为“论资排辈”了。

但是,对于宗法制度下的“论字排辈”的文化习俗,并没有废除,也没有什么批判。因为,这个制度也确实有合理的地方。比如说,九十岁的“晚辈”叫20岁的“长辈”“爷爷”,他并不是一个国家法律可以约束的。

例如,梁启超就是推翻封建制度的风云人物之一。

梁启超的儿子孙子辈到今天仍然延续着“论字排辈”的制度。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7)

所以说,“论字排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优秀文化,我们继承延续这个传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比如说,我们要写历史,其中人物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假如两个人年龄一样,有都是宗亲,他们是“兄弟”关系?还是“父子”关系?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没有任何不合理因素。

比如说,两个姓张的年龄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是爷爷的儿子,一个是叔叔的儿子,他们的同宗关系就是堂“父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

对此,我们在一个宗族范围的认可的,因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

还有更奇葩的,就是娶妻以后,两个年龄“同代”的人,如果是“晚辈字”的,就要管本来是“嫂子”或者“弟媳”的要叫“婶子”了。

这些现象现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限于宗族范围。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8)

那么,“论字排辈”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少了?主要是文革以后有一个断代,事实上,文革以前“论字排辈”并没有取消。例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有字辈。

我舅舅家的儿子孙子辈也都是“论字排辈”的。他们整个村,都是“论字排辈”的,因为就怕提起那一个人,会把辈分给弄乱了。

例如,我堂舅舅家的一个妹妹与我正好是同年同月生的,我就要叫她“姨娘”,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因为她是我舅舅的妹妹。

我们一家从农村出来以后,我父亲不懂这一套,给我们弟兄取名比较随便,基本上就是阿狗阿猫这样取名,结果,我们长大以后都不满意,我们弟兄三个都把名字在初中以前给改了。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9)

但是,我伯父他们那边六个孩子,都有字统。后来我查了一下,我们伯父那边是按照族谱的字统取得名字。

但是,我们孩子这一辈人就没有字统了。2012年,我们家族提议恢复一下论字排辈的家族字统。大家都同意,那么,我们家族从我的孙子辈就重新开始了有了族谱字统了。

不过,很多农村不太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这样的文化人为大家服务。

事实上,古代大家族都有文人,专门做取名的事。没有文人的家族也会请人制定一个“族谱”,这个族谱里就把好多辈的取名用字排好了。家族里有生孩子的,都要看该取哪一个字辈的字。

比如说,你生孩子了,就取你后面的一个字。但是,和你年龄一样的“侄子”生孩子了,就只能取你的字辈。这就是“论字排辈”的原理。

对于“论字排辈”的文化传统,我们认为,它有的合理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应该继承这个传统。

但是,传统是一种文化,需要一定的付出。

如果一些村子里没有族谱,那么,就不会有“论字排辈”的文化。

在古代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族谱,只有那些文化经济好的家族才有族谱。而且有些家族的族谱里,对一些没有社会地位的族亲也不入谱,造成了族谱歧视。这是古代“论字排辈”文化中不可取的地方。

此外,最早的族谱里,不记载女性,但是,清代的族谱就逐渐记载女性了。

我们今天的文化经济水平,比明清时代发达多了,如果有条件,应该去建立一下自己的族谱。

族谱也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例如,当代历史,都是参考了很多家族文件的,包括族谱、图片、回忆录、手稿等等。如果一个家族有族谱,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有一个族谱,也会清晰记录一个家族的血脉关系。

族谱中辈分怎么排的(现在很多农村都不知道)(10)

族谱也是“传宗接代”最好的办法。例如,有的一支家庭连续两代都是女儿,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代没有儿子,就是“没有后代”,但是,有族谱记载,你们一派的后代就会在“族谱是”上延续了。

在古代,族谱就代表祖宗,祭祀祖先,首先要摆设族谱。

有些地方还流行“传谱”文化,比如说,家里娶到一个媳妇了,就会把族谱拿出来交给媳妇,表示媳妇对这个家族的认同和加入。

现代有些人认为,族谱字统束缚他们的思想自由,所以,有些不太愿意接受。

因为,按照族谱字统,每一个人的名字就必须是三个字了。但是,有的人认为两个字好,就是不想用族谱里的字统。

其实,字统并不束缚你的取名自由,除了字统规定字和姓氏字,还有一个字你拥有自由选择权,从国家人口发展来看,两个字的名字的重名率要大大高于三个字的重名率。为了避免重名率,国家也是提倡三个字名字的。

接受家族的字统,也是对家族的认同和尊重,这是中国家文化的和国家文化的传统。因为,我们除了自己的姓氏,还有中国百家姓的文化认同。中国就是通过一个家与一个家的互相关系,例如联姻关系构成国家的,只有中国人才有“一家亲”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博爱”没有任何冲突,因此,更有超前的现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