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行走在吉林省大安市的田野间,经常能听到这段顺口溜。更有当地农民打趣:“早些年开玩笑说,在咱们这要是和谁有仇,就劝他去‘碱巴拉’上种水稻。”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大安,盐碱地分布在全市18个乡镇,一度“卡住”了当地农业发展的脉搏。

9月17日,记者走进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所见景观与顺口溜所言大相径庭。民乐村的庄稼地里,稻浪翻滚,一幅金黄的画卷呈现于眼前。

金山银山绿色田园梦(观长白稻浪翻金)(1)

民乐村金灿灿的稻田

“今年雨水好,我们村又能迎丰收了!”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兴奋地说。据李长江介绍,2016年,民乐村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1.5万亩盐碱地改良为水田,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现在粮食亩产超1200斤。

“起先,村民们都不相信能改好,这要改不好,这一年不白干了吗?地还白瞎了。”李长江说。当时为了推进项目,村干部去其他有着成功盐碱地改良经验的村子了解情况,看到稻田里成片金黄,心里才逐渐有底气。

“当时村里说要旱田改水田,种上水稻,我是第一批出来反对的。这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玉米都长不了多少颗,种水稻能种活吗?”71岁的村民郭万起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曾经,自家的几十亩地种玉米收成不佳,未曾想如今却能见到稻穗弯腰的场景。现在,靠着改良的盐碱地,民乐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是改良前的两倍以上。

“大安的盐碱地改良,特点是以稻治碱,以水稀释。”大安市自然资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水利工程,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兴修水利。活水润泽万物生,水系连通,带来丰沛的水量。有了活水,“以稻治碱”“以水稀释”的普及得以成为可能。

金山银山绿色田园梦(观长白稻浪翻金)(2)

改良后的种植基地

民乐村几十公里外,在大安市海坨乡的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大部分水稻已经由翠绿转为金黄。而稻田旁,高高竖起的展板则显示,2016年春,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地表只有零星的杂草。

“我们从2016年开始改良,历经整地、施改良剂和有机肥等一系列程序,现在已经可以正常耕种,而且产量还不错!”公司负责人孟宪东介绍。

金山银山绿色田园梦(观长白稻浪翻金)(3)

种植基地内的水稻田与田埂

田里是逐渐成熟的水稻,而记者所站立的田埂上,仍是白色的盐碱地,上面几乎寸草不生。“这里土壤PH值高达9.5~11,含盐量在0.4%~0.6%,碱化度在32%~40%之间,不改良,农作物无法生长。”孟宪东感慨。

截至目前,孟宪东及其团队已改良了11.89万亩盐碱地,每亩地产粮800斤到1000斤,高产地块能够达到1100斤。“现在我们还在探索智慧农业建设,并尝试延长农业产业链,从单纯卖产品向卖服务等方向发展。”孟宪东表示。

金山银山绿色田园梦(观长白稻浪翻金)(4)

改造前的盐碱地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将越来越多的昔日“不毛地”,变成了“米粮川”。

仅在大安市,从2016年至今,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举措下,实现新增耕地13万亩。这片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正在染绿变金,激起层层稻浪,飘起阵阵稻香。

文字:郑智文

图片及视频素材:中共大安市委宣传部;郑智文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