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小品,经典永恒

——贝多芬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丝》思想内涵及美学分析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1)

一、浪漫故事

经典钢琴独奏小曲《献给爱丽丝》是“乐圣”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据说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一直盼望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在人间一直流传着。

经典故事之一: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虽然嫁给了贝多芬的一个朋友,但是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仍保持着亲密的友谊,很可能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期间,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的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故此,完全可以确认,贝多芬十分喜欢伊丽莎白。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2)

经典故事之二:在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快40岁的人了。他曾教了一位女学生,名叫苔莱塞·玛尔法苔伊的十七少女,并对她产生了好感。贝多芬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为自己心爱的女学生苔莱塞写下了一首精致而富有情趣的钢琴小品《献给苔莱塞》,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苔莱塞”,特地将这首钢琴小曲赠献给了她。

For Elise这首曲子的出处考证:这份乐谱一直保存在苔莱塞·玛尔法苔伊那里,所以贝多芬在1827年3月26日去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并没有这首乐曲。直到40年后的19世纪60年代,苔莱塞也已去世,由于她生前曾与贝多芬有过师生关系,人们对她的遗物加以分拣研究,加之德国音乐家诺尔正在准备为贝多芬撰写传记,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3)

在整理Beethoven的学生Therese Malfatti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这曲子很明显是提献Therese的,但在手稿上有作者的手迹(落款:“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4月27日,贝多芬”)。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钢琴小品的乐谱时,诺尔把原来的曲名错写成For Elise而不是Therese。也就是说把“苔莱塞”写成了“爱丽丝”。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4)

乐曲一经出版,不胫而走,立即传遍欧洲。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献给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苔莱塞》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猜想有两种可能:一是Beethoven当时的字迹太潦草以致诺尔看错,二则Elise就是Beethoven对Therese的昵称。现在本人觉得,无论是“苔莱塞”还是“爱丽丝”,并不是最重要的了,对此我的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全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如今这首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爱丽丝”这个名字也随之走遍了全世界,甚至成为了一个清纯美丽的名字,有关“女学生爱丽丝”与这首钢琴小品的故事也跟着传遍了人间。

二、美学分析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独奏曲,短小精悍,宛如一朵精美的小花。篇幅虽小,但精致典雅,内涵深邃,感情细腻,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首小品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献给爱丽丝》已经成为这类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几乎任何一个学钢琴的人都弹奏过它,而且成为了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这首钢琴小品形象单纯、技巧浅易,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5)

《献给爱丽丝》是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苔莱塞(Therese)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首乐曲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宏观上看:作品的前半部分,好像是贝多芬(Beethoven)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苔莱塞(Therese)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加上节奏为八三拍子的韵律,听起来犹如二人在亲密地交谈。乐曲高潮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少女的渴望,高潮后的那一段,是描写花凋零的意境。这首乐曲的主题先后出现了三次,主部之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出现,两个插部分别塑造了与主部不同的音乐形象。乐曲的主部朴素流畅,装饰性半音与分解和弦的交替使用犹如一见倾心的娓娓而谈,亲切而风趣。主部与插部之间过渡得浑然天成,开合自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献给爱丽丝》以回旋曲式写成,旋律非常优美动听,节奏轻快而舒坦,技巧十分容易掌握。在音乐结构上,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全曲由五个部分,即“A B A C A”所构成。主部主题(A段)是一个建立在a小调上朴实、温柔而亲切的旋律,让人感觉纤细、灵巧而富有叙述性: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6)

这个轻快的A段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旋律清新流畅,透过这种描述似乎使人联想到了一种少女的天真和纯洁。随后,转入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一下从小调式跳入大调式,使音乐从温馨柔和变成热情开朗,生机勃发。顿时,情调也更趋于明朗、开放起来。

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第一插部(B段)建立在新的调性上,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如歌似的B段以F大调呈现,显得尤其活跃,有灵气。这个插部很有色彩,快速的音流使这一部分旋律明朗:

1=F 3/8

0555 |5 1.7 |7 6 |……

第一插部第一部分与主部在调性上有鲜明的对比。主部是a小调柔和的情绪,而这一部分是明亮欢快的大调气氛,仿佛使人置身于蓝天露茵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受到少女天使般的青春气息。这是作曲家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类所有善良女性形象的赞美。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7)

第一插部的第二部分,在C大调上奏出了极具歌唱性且十分活跃的华彩乐句,它活灵活现地为人们描绘出了少女心灵的另一侧面,令人感到在端庄的同时,仍然不失欢快、活跃、爽朗而天真的禀赋。这两个插部,好像是一位履历人生的老者,正面对着一颗充满着纯真的心灵慨叹人生。

接下去是主部主题(A段),音乐巧妙地转回主部之后,经过再现又出现第二插部(C段)。这个插部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以九和弦开始的C段主题略带有一丝哀怨,与B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趋于沉稳而激动,好似作曲家经过人生历练之后的沉思——内心的哀怨痛苦和矛盾冲突。左手固定低音的十六分音符伴奏声部则更加强了对这一情绪的渲染。色彩暗淡,节奏强烈,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C段的最后,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上行三连音分解和弦)及下行半音阶的过渡,这个过渡句流畅活泼、轻快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热烈的情感。通过一连串飞流直下的快速音型(琶音)很快又自然地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主部主题(A段)旋律,经第三次出现,音乐又回到纯真温情的氛围,使人们重又回到了一种洋溢着天真烂漫、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情趣中,从而构成了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最后,使乐曲在欢乐、明快、优雅而温柔的气氛中收束。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8)

三、思想内涵

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是痛苦的,但是,从《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小品里,你找不出一丝一毫痛苦的痕迹,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生的赞美、对爱情的赞美。“在痛苦中寻求欢乐”这是贝多芬的人生信条,也是贯穿整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只有人生,才是世间最崇高的美。贝多芬站在人类精神的颠峰上向世人说:“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痛苦。”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中这些纯净绝美的旋律完全是从他高贵的内心世界流淌而出,这音乐犹如清泉,流入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将美留在人世间。

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与他的(9)

《献给爱丽丝》是一首完美精致的钢琴小品,但是对贝多芬稍有了解的人大部分会觉得这首乐曲和他的其他作品大异其趣。很难想象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巨人竟会写出如此柔美动听的小曲。我们可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这首钢琴小品与他的那些鸿篇巨著相比,虽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同样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都已逝去了近两个世纪,然这首世界最著名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将会是永恒的经典,那么“爱丽丝”的名字也将注定被后人恒久的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