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小学生都知道叶公好龙的故事,用以讽刺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是历史上真正的叶公却是春秋末期楚国一名治水开田、平定叛乱,颇具治绩的政治家、军事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留下了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的故事,《论语.子路篇》第十六章记载了叶公请教孔子如何为政的内容,可以与两人的交流有所了解,这段内容的原文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1)

叶公的“叶”字读音应该为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之所以会有叶公好龙的寓言,据说是因为孔子到叶地拜访叶公,因二人治国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在自家墙上画水利图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也有学者认为叶公好龙故事中的龙就是指孔子,叶公有好礼的名声,将礼学大学孔子请来,结果发现两个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孔子也看出自己的治理理念得不到叶公的认可,故离开了叶地。后世儒家学者认为叶公就是一个口头上好礼的人,所以编排出叶公好龙的故事。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2)

朱熹注释为“说,音悦。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本国的人民,也就是近者,受到本国良政的恩泽,幸福生活,民心愉悦。国外的民众,也就是远者,听闻后,举家搬迁而来。这是对一个国家治理是不是好的最直接的评价,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常会提到的民众用脚来投票。当然其必然有先后次序,先近悦,后远来。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3)

本章的译文是,叶公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使本国的欢悦,使别国的人总来归附。”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4)

对于本章明朝张居正有这样的注释“为政之道,在得民心。若能使民之近者被其泽而喜悦,远者闻其风而来归,则为政之道得矣。然人心至愚而神。苟非有之实心实政足以感人,而欲以欢虞小术违道干誉,则四境之内且不能服,况其远者乎?此盖夫子言外之意也。”为政之道在得民心一句话道出了自古为政者都知道,但是却没几个人能以此为鉴的一个真理。人心至愚而神,如果想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手段蒙蔽百姓,短时间也许还行,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身边的百姓都不能使之信服,更何况远处的民众呢?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5)

对于本章也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治理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如果为政者勤政爱民,百姓能安居乐业,别国的百姓就会举家来投。如果从团队领导的角度看,如果身为领导者能体谅下属,让身边的人信服,不仅能让自己现有的下属心悦诚服,而且能吸引其他单位的人才也来投奔。

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物 还有不为人知的与孔子(6)

在孔子给叶公如何为政的内容还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叶公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孔子教导人多数会根据对象所存不足,有针对性的加以教化和引导,从叶公治理地方取得的成绩,反向看孔子的回答,叶公治理地方是比较严厉的,后面我们还会说到叶公与孔子在“父子相隐”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