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一句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俗语,多用来形容人不识好歹,别人帮了你,你反而反过来诋毁人家或是说人家的坏话,比喻那些忘恩负义,不知图报的人。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地域等的影响,很多文化传统和刚开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原本的意思也并非是像如今这样的,原本“狗咬”不是指被狗咬了,而是一个叫“苟杳”的人。由于“苟杳”和“狗咬”同音,所以流传下来的就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1)

关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如今流传下来的版本主要有三个,下面分别和大家说说这三个版本。

在第一个版本中,“狗”是指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私自下凡,为害人间,于是玉帝便派已经成仙了的吕洞宾下界收复哮天犬。吕洞宾为人心善,用“画布”将哮天犬收入画中之后,害怕哮天犬化为灰烬,于是便自作主张将哮天犬放了出来。没想到哮天犬出来之后,趁吕洞宾不备,上前咬了吕洞宾一口,于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流传了下来。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2)

第二个版本中,吕洞宾在未成仙之前,听说附近有户人家的老婆婆因为饥饿晕倒了,他听了这事后,从自己家里拿了钱财和食物,不仅救活了老婆婆,还帮老婆婆解决了以后的困难。

在吕洞宾准备离开的时候,老婆婆家的狗却咬了吕洞宾一口,于是老婆婆指着狗骂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还有一个版本,一开始提到的“苟杳”了。相传吕洞宾和“苟杳”是同村的,两个人都心地善良,喜爱读书,但“苟杳”从小家境贫寒,无法支付上学的各种费用,于是吕洞宾就自掏腰包支持“苟杳”读书,以便能考取功名,并和“苟杳”结为兄弟,让“苟杳”住在自己家里,像对待亲兄弟一般对待“苟杳”。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3)

一转眼,两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正好有户人家上门向“苟杳”提亲,“苟杳”一来到了该婚娶的年纪了,二来人家女孩子生的端庄贤惠,和“苟杳”真是郎才女貌,天生的一段。

吕洞宾本来对这门亲事并不是很赞同,他想让“苟杳”先考取功名,再娶妻成家,但“苟杳”坚持要先娶妻成家。吕洞宾执拗不过“苟杳”,就答应了“苟杳”,并在自家院子中划出一个小院子,给“苟杳”成亲用。婚礼上的全部费用也是吕洞宾出的。

结婚的当天,吕洞宾忙前忙后,比自己娶老婆还积极。到了晚上入洞房的时候,吕洞宾突然拦住了“苟杳”,并对“苟杳”说,你吃的住的、娶老婆的所有费用都是我出的,所以你老婆我要先入洞房,要陪我三天三夜。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4)

“苟杳”虽然不同意,但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被迫同意了这荒唐的提议,只是在心里痛骂吕洞宾不是人,能干出这样禽兽不如的事出来。

吕洞宾提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想霸占“苟杳”漂亮的妻子,只是想告诉“苟杳”,不要娶了媳妇就忘了读书。吕洞宾在“苟杳”洞房的时候,晚上就在灯下读书,等到天亮的时候就起身离开,连正眼都不看新娘子一眼,如此三日。等到第四天“苟杳”去看新娘子的时候,新娘子的盖头都还没有掀掉,新娘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苟杳”,“苟杳”这才明白吕洞宾的良苦用心,于是更加刻苦地读书,终于在不久之后就考取了功名,离开吕家上任去了。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5)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吕洞宾家在一场大火之后,什么都没剩下,走投无路的吕洞宾想到了“苟杳”,就只身前去寻找“苟杳”帮忙渡过难关。吕洞宾到了“苟杳”家后说明了来意,“苟杳”什么话也没说,好吃好喝的让吕洞宾住了下来,但对吕洞宾提出帮忙的事却绝口不提。吕洞宾在“苟杳”家住了三月有余,眼看让“苟杳”帮忙是不太现实了,就辞别了“苟杳”离开了。

令吕洞宾想不到的是他回到家的时候,自己家的废墟之上竖起了一排新建的瓦房,吕洞宾惊喜之余又看到自家门上挂满了白纱,显然是有人去世了。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6)

吕洞宾慌忙进屋,只见屋里停着一口棺材,自己的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吕洞宾诧异之际,才发现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自己明明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死了呢?吕洞宾的突然出现让家里人也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是人是鬼。

吕洞宾一气之下,拿斧头劈开了放在屋子里的棺材,却发现棺材里装满了金银珠宝。

后来,吕洞宾才知道自己离开家几天后,“苟杳”就派人来重修了一院新房。这口棺材也是“苟杳”派人送来的,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生病死了。这才有刚才吕洞宾看到的白纱和家人们披麻戴孝的场面。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7)

听了妻子的讲述之后,吕洞宾全明白了,这原来是“苟杳”的把戏,自己被“苟杳”耍了。

除了一棺材的金银珠宝,还有一份“苟杳”写给吕洞宾的信。信中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苟杳吕洞兵,不识好人心”,就这样产生了。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着传着就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来而不往非礼也。 读书的人读书人的礼尚往来还真和别人不一样,但吕洞宾和“苟杳”的这份情谊却真正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如今我们最缺的不是“路送金银家盖房”的物质援助,而是“苟杳不是负心郎”的真挚情谊。

狗咬吕洞宾故事来龙去脉(故事狗咬吕洞宾)(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