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其籍贯千余年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如下:韩愈自称“昌黎韩愈”,韩门弟子李翱作《韩公行状》云“昌黎某人”;《旧唐书·韩愈传》云韩愈“昌黎人”;《新唐书·韩愈传》云韩愈“邓州南阳人”;南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云“河内之南阳人”,而“南阳之为河内修武则不可疑者”;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河阳人”。

进入当代,仍是如此。《辞海》韩愈条载:“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韩愈条谓: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韩愈条谓: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在最近CCTV-10播出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寻找李大钊故地——山水之间(下)》更是直接采用旧唐书的说法,教育中学生:“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其宗族本出自河北昌黎。”若稍有求知精神,可以知道河北省的昌黎县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才设立,唐代(618-907)的韩愈,其家族不可能源自河北昌黎县。国家的公共频道犹且如此宣传,更不用说社会认知。

那么韩愈为何自称“昌黎人”,“河阳人”之说有何根据?

韩愈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1)

CCTV-10播出的片段

一、韩愈自称“昌黎韩氏”是唐代中前期讲究士族门第的社会风气的反映

在韩门弟子李翱的《韩公行状》中,韩愈自称“昌黎某人”,《旧唐书·韩愈传》则据此作“昌黎人”。有本人亲承,加上作为正史的《旧唐书》确认,韩愈是“昌黎人”的说法似乎确定无疑,然而隋唐时代并没有“昌黎”这一地名,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更是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才设立。那么韩愈为何自称“昌黎人”?

在隋唐实行科举制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首先看选拔对象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这里指的是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相关家族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由中正官详细掌握。在这样的制度下,魏晋南北朝的士家大族把持了国家权力,延续着累世公卿的身份。而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通过姓氏的郡望来显示的,“郡望”从字面上理解,即显贵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有时也写作姓望(姓氏所系之地望)。郡望作为高贵家族的标帜,以其极为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影响着家族群体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媾关系、仕宦前途等各方面,郡姓凭借高贵的郡望,可以理直气壮地“平流进取,坐致公卿”,例如琅琊王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即来自琅琊郡的王氏、陇西郡的李氏、博陵郡的崔氏,这几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累世公卿的士家大族,其他地方的王、李、崔,门第都不如这三地。为了防止冒领出身来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期伪造自己姓氏郡望是违法的。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讲究姓氏郡望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

流及唐代,科举制的施行,虽然选官不再看出身和门第,姓氏郡望已经不再重要,但郡望仍是维持社会地位与阶级婚姻的法宝。一些郡姓虽已“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但“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而当朝大臣也“慕其祖宗,竞结婚媾”,以求提高自己的名望。其影响及于民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是以唐代重视郡望的风气仍然存在并且更加普遍,时人且以为:“夫人立身在世,姓望为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虽即博学,姓望殊乖。晚长后生,切须披览”。郡望成为为人处世的必备知识。当时书仪往来,有不写官爵而署郡望者;士人间初次见面,要互通郡望;撰写传记、碑志、歌功颂德及其他一些纪念性文字,郡望也是必要内容之一。由郡望的这种社会意义,加上郡望失去了法律保护,唐代中前期出现普遍的郡望作伪。

韩愈自称“昌黎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朱熹转引宋人董逌的评论来说明韩愈为何自称“昌黎人”:“是时昌黎之族颇盛,故(韩愈)遂称之(昌黎),亦若所谓言刘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陇西者邪”。当时以昌黎韩氏为贵,韩愈在社会上,无论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和,还是庙堂之上的交际往来,自称昌黎韩氏就理所当然了。韩愈自称的“昌黎人”之“昌黎”实为“昌黎郡”,昌黎郡最早源自东汉时设置的“辽东属国都尉”(属国都尉相当于汉代的郡太守),辖六县:昌辽(昌黎)、宾徒、徒河、无虑、房。三国时,魏国将辽东属国都尉改为昌黎郡,因为治所在昌黎县。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皆沿袭设置昌黎郡,隋朝废昌黎郡。辽东属国都尉——昌黎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辽宁省锦州、盘锦等两市。所以韩愈自称“昌黎人”,与今天河北省昌黎县没有关系。

韩愈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2)

西晋时期的昌黎郡

最重要的一点,韩愈自称出自昌黎韩氏是冒认郡望,到唐代各士家大族的族谱世袭还是基本清晰的,据唐林宝《元和姓纂》与北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韩愈所属韩氏源于汉弓高侯韩颓当,韩颓当以下韩氏各支系郡望有颖川、南阳、昌黎以及分自颖川的陈留、河东、广陵等。韩愈属于颍川韩氏,其谱系如下:颓当裔孙寻,为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颖川。生司空稜,后徙安定武安,至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徙居九门,生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柏(恒)王茂,茂生均,均生叡,叡生仁泰,仁泰生素,素生仲卿,仲卿生会、愈。可见,颍川韩氏一支与昌黎郡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韩愈“韩昌黎”的名声已经广为流传,到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更是让“韩昌黎”之名深入人心。

韩愈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3)

河北昌黎县的韩文公祠

二、韩愈的籍贯是河南孟州人(唐代河阳县人)

韩愈自称郡望是“昌黎韩氏”是作伪,这一点很容易发现,北宋主持修撰《新唐书》的欧阳修,提出韩愈是“邓州南阳人”,然而并未说明依据。韩愈本人一生的足迹与南阳没有任何关系,那么“邓州南阳人”一说中的“南阳”可能是郡望,即“南阳韩氏”。韩愈的远祖汉弓高侯韩颓当,其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迁居南阳郡堵阳县,韩愈所属韩氏一支也发源于此。

关于韩愈在唐代的籍贯相关证据如雪泥鸿爪,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可以确认韩愈是唐代河阳县人。

韩愈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4)

唐代的河阳县

证据一:韩愈祖茔在河阳县。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年)撰写的《祭十二郎文》说:“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令江南。”又说:“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这里不仅确切地记载了韩会死后“归葬河阳”,还说明韩愈的祖茔是在河阳。

证据二:是韩愈及其子死后葬于河阳。唐代文学家皇甫湜在为韩愈撰写的墓志铭里说:“十二月丙子薨。明年正月,共孤昶使奉功继之录继讣,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阳。”韩愈是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去世的墓志详明了韩愈死后的葬地是在河南河阳县。乾隆《孟县志》对于韩愈父子墓地的记载:韩愈墓,在县西十五里韩家庄。韩文公墓前飨堂,在县西十二里。韩昶墓在县西北二十里苏家庄即古尹村岭韩氏祖莹前。韩昶的墓志铭中记述:“大中九年(1016年)六月三日寝疾,八日终于任。年五十七。其年十二月十五日,葬孟州河阳县尹村。”昶是愈的长子,是铭撰于宋大中祥符九年,由韩昶之子韩绾手书,刻之于石,树之于韩昶墓前。

证据三: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的严格查核。清代为尊敬“文宗”,授予韩愈后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作为特殊优礼政策。这就需要对韩愈的世系进行认真地查核,乾隆三年,清政府特准授予河南孟县韩法祖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批准手续是严格的,当时的政策落实过程中,关于谁是韩愈后裔正支发生了争讼事件,后经河南两任巡抚和礼部反复核查,最终确定韩愈后世传承的标准族谱,后“世系五经博士”继任要根据和礼部的族谱核对确定人选,堪合是十分严格的,“今按世袭,乃朝廷大典,况以大贤后裔,而前此内外多故,纷纭不已。直为从前达部总图,未经刊出所致。今后各图,倘复更有遗失,必致又增事端。故兹于志前,合并三次所绘,共成一图,而县令仇汝瑚兼细查博士九龄以下,现在一辈人数,并列下方,以重先贤嫡裔,将见世臣门第与乔木俱高,先哲云乃,并胜地而俱永矣。”

韩愈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5)

河南孟州的韩文公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