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摇滚老炮的白岩松和汪峰本人,都认为从2009年开始,汪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阐述摇滚的意义。
不管唱片工业是否一如既往的聒噪,我们都无法否认,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未像今天这样可有可无,华语音乐市场的凋零甚至已经成为无人谈论的话题,在一个一切都蓬勃向前的国度,当唱片制作技术和传播手段达到前未有的高度,我们却再难听到能记刻生命与成长的音符,音乐只是下班路上拂过发梢的风。
我们听厌了被市场折磨的体无完肤的音乐人太多的抱怨,为了一个四位数的销量而挣扎的痛楚已经消弭了所有创作的原始冲动,总有那些与我们同样束手无策的人在强调着音乐的商品属性,但音乐从来不只是一件商品,它首先是一种关乎心灵的信仰,它是记忆、是触动、是感同身受。每一次回望,都让我们哀叹这是一个没有大师与经典的时代。当所有怨毒都指向传播介质的革命与无辜的受众,歌者可曾自问放弃了精神本质的音乐是否还有出路。
恩格斯说:每一次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会伴随着一次最彻底的道德沦丧。我们本该庆幸生于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道德的沦丧与信仰的缺失却把我们囚禁于远离人性的孤岛。无法重回灵魂本源的音乐注定只能是一件无法逃脱边缘化噩运的商品。
《信仰在空中飘扬》是一张回归的专辑,它回归的是音乐作为精神产物的本质、是人类对光明与希望从未停止的追逐、是因纯粹而暴烈的摇滚乐动能、是阅尽繁华的汪峰静夜独处的诗性。《信仰在空中飘扬》又是一张超越的专辑,他超越的是物质世界里欲望横生的躁动、是感官王国中音乐姿彩斑斓的商品属性、是速食节奏下苍白而简陋的男欢女爱,是小我脱离普世价值后的摇摆不定。
《信仰在空中飘扬》带来的血脉喷张常常让我忘记了这是一部音乐作品,包裹在磅礴的声浪里,你会轻易的触摸到与俗世共同搏动的理想主义,而这种理想主义正是每个时代那些引领信仰前行的经典所共有的。《信仰在空中飘扬》是大时代赐予我们的一个机会,它注定会成为一张多年后仍被反复聆听和提及专辑,它是凋零的华语乐坛一剂毫不谄媚的强心剂,一个让我们对音乐重燃希望的怀抱。
经历了四张个人专辑的制作,一直坚定不移的阐述着梦想、生命,2009年,年近40的汪峰,在即将不惑的的年纪里,以“信仰”为题,推出了第五张个人专辑《信仰在空中飘扬》。
这是一张几乎可以称之为汪峰音乐之路总结的大碟:当中的十四首歌曲依然由汪峰一手包办词曲唱,14首歌曲既有回归鲍家街时代风格的《当我想你的时候》,也有延续《飞得更高》怒放三部曲的《光明》,更有长达七分钟气吞山河的《信仰在空中飘扬》,此外更有将《长安街上》的人生回顾和《北京北京》的悲怆所结合,再加上汪峰自身十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迸发出了迄今为止最能代表汪峰的歌曲《春天里》。
《春天里》当然值得重点阐述。在这首歌曲里,汪峰抛弃了他一贯用心琢磨的前奏,用沙哑暗淡的嗓音开场,唱出“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这是对青葱时代的一个怀念,那样的情境是每一个20岁左右的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世事。留长发装愤青,拼命想申请信用卡但一般只能拿到学生卡,住集体宿舍,24小时的热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侈梦。汪峰写的,是一群真真实实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的生活状态,更是你和我都曾经历过的生活状态。
接着,在副歌部分乐器纷纷加进,歌曲也演绎到副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汪峰并没有接着阐述如今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好,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汪峰并不想在这首歌曲里阐述自己如今活得多么幸福满足,正是因为不满足,才有了副歌的“如果有一天”。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汪峰演唱会上,汪峰在演唱间隙的一段谈话。台下坐着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汪峰看着台下,问:“你们有车了吧?”大伙儿纷纷回答“有了”;接着汪峰又问:“你们都有房了吧?”大伙儿又回答“有了”,接着汪峰继续问:“你们都觉得自己混得还行吧?”大伙儿笑着说“还行还行”,接着汪峰突然提高声音问:“你们他妈的觉得这样有意思吗?”台下的人异口同声:“他妈没意思!”在一片哄笑里,汪峰唱起了《春天里》……
这段看上去更像是演唱会花絮的对话,其实说的无外乎就是《春天里》的歌词含义。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是满足,人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得到什么才算是满足?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象那时温暖的模样……
《春天里》是一首通俗歌曲,所以更易于接受,得到广大听众的拥赞,关键是关于回忆的歌你听过很多,就是没有这种唱法,就是没有说“死”,这准确了说明我们的中年危机:活就活在回忆里,经常想想“死”有便于让我们的生活有点意义,这点意义,足够。
而这张蕴含着丰富信息的专辑里,汪峰从容不迫的讲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上来的《名利场》延续了上张的模式,其实更像演唱会开场,这种歌曲的排序在国内唱片中是不多见的,这说明了汪峰的自信,两分多钟,即使你在视听,也能想象身临现场,也能感受他冲到台上的情景。。。汪峰采用了一种“撕碎压爆”式唱法,让你歌词很听不整全,这在无形之中制造了一种落差,当你对照歌词寻听的时候又忘却了那坚固的想法(在现场):名利场里我们不是人,我们在名利场里都是“强迫表演症”。
人类对与现实的恐慌,多半因为看不真切,判断不清,和无法定论,此即所谓迷茫。这次,汪峰用辛辣的笔锋和劲爽的节奏剥裂着这些迷茫。他甚至是在剥裂着自己。也许,听完之后,你会多看清楚一些现实。也许,心底的迷茫和恐慌会少一些。这是《名利场》想要阐述的。
《名利场》和《有意思吗》摆明了汪峰对娱乐圈一贯的态度,前者说出“要装就要装得象样,明星和乞丐不一样”,痛快鞭策装模作样的娱乐明星;后者则把视角对准喜好娱乐圈的观众,“听着电台里的明星访谈,你觉得有意思吗”,简明扼要的表达出汪峰对于无聊花边新闻和报道访谈的痛恨。《有意思吗》也开创了连环炮形式的揭漏社会乱象。用一个个排比的句式,说出一个个让人痛恨的现象。
《破碎的歌谣》描写了各种不可思议的场面,如同一个个破碎的碎片,折射出了真实世界的夸张化的场面,随着编曲中更多元素的加入,逐步地抛开了空荡荡的灵魂。个人认为这首歌的歌词非常牛逼,很多人写不成也理解不了,还有要命的疏离:“妈妈在厨房里徘徊,爸爸在墓碑里等待”就这样被他唱出来了,歌谣并不破碎,生活是破碎的,这种碎片拼接呈现的手法,很迷美,也很令人沉溺,碎片永远丰富你的生活,你是你的编剧,将这两首歌的编排连起来,你会看到一个父亲去世的汪峰生冷无依的一面。
《无主之城》对社会万象的描写结合着超赞的编曲和旋律,一步一步的扣着人们的心理,勾勒出了一幅荒诞黑色,充满着见不得人的事情,同时写出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蹩脚的爱情》最后超高的长音很厉害,通过在这其中的心理描写,即使没经历过也能想象出来。
《有意思吗》则是这开创了连环炮形式的揭漏社会乱象。用一个个排比的句式,说出一个个让人痛恨的现象。
《你是我心爱的姑娘》是汪峰所有歌里面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如果有过相同经历的话,就会知道这首歌所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悲伤和对一个人最衷心的,最纯洁的祝福。
《母亲》是汪峰第一次描写亲情的,他并没有写两个人之间的任何动作对话或发生的故事,而是在些离开之后,母亲在他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我们都能感受到这首歌表达的真挚的感情,我们这些有母亲的人又怎么能不为之动容。
《再见青春》也是写的很晦涩的一首歌,或许这是一个人在回首青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吧。在经历过悲伤的吟唱之后,爆裂的吉他响彻天空。单单是一个吉他solo就足以值得极大的夸赞。
《如果风不在吹》又出现的“石头”,这是一个符号,滚动的石头。这是老汪专辑中屡次出现的,不过这张又多了“墓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想到死的次数比以前多了。在生和死的中间,风还吹我。
《当我想你的时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情歌。汪峰是摇滚歌手,但他的情歌真得也是非常的经典,而且跟港台的情歌是不同的。这首歌里每次听到“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泪,至少有十首歌给我安慰”的时候依然会心紧,再紧。
当然,整张专辑里,最能表明汪峰对于摇滚态度的,除了《春天里》,就是紧接着的《光明》。这首以光明为题眼的歌曲,与《晚安北京》或者《恒星》的深夜忧愁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歌曲延续着《飞得更高》的高亢,不过和其有所不同的是,在主歌部分并没有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两段主歌悉数描写着诗意的境地,而后在副歌部分引吭高歌“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扯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
这张摇滚,在这张专辑里成为了激励听众前进,给予听众信心和歌舞的物件。在摇滚和流行,商业与艺术之间挣扎了许多年的汪峰,从《笑着哭》里摸索出一些门道,最终在《信仰在空中飘扬》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春天里》的大热,说明了摇滚是可以普罗大众的,而《信仰在空中飘扬》那7分钟18秒的长度和尾段丝毫不考虑KTV听众的一分钟的纯音乐演奏,也表达了汪峰在艺术上的自我追求。市场不用过分妥协,坚持自己,听众终会明白你,也会明白他们自己就将想听的是什么。尤其难得的是,在这张专辑里,汪峰能在字里行间阐述信仰,阐述对信仰的追求,并且把这个对于70后、80后的中国人而言非常陌生的词汇,用音乐解释得那么令人激动。
这就是汪峰。《信仰在空中飘扬》足以成为汪峰音乐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更是华语摇滚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