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调音师的叙事结构(微电影调音师叙事角度分析)(1)

微电影《调音师》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影片并没有将调音师的生死明确地表示出来,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结局提前预设在影片的开头,增加电影叙事上的悬念感,自始至终将观众的心悬在半空之中。

伴随着字幕的出现,清脆优美的钢琴声扬起,对于男子赤裸上身只穿着一条短裤在演奏钢琴,观众不禁会产生好奇和想象。而对于那两位看起来格外诡异的听众,则显得更为神秘莫测,充满诡异、悬疑的影片开场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片首标题出现时的转场相当特殊,优美琴声中很突兀地响起“砰”的一声,同时伴随着脚步声的衔接产生了一个连贯的联想,借助声音弥补画外空间,产生故事逻辑思维,引发观众的想象——开门声。在电影结束后,又进行了思维逻辑的反转,令观众想象和推测到另外一种结局:妇人发出的枪击声。

微电影调音师的叙事结构(微电影调音师叙事角度分析)(2)

片首即是片尾,直至影片结束,借助结尾串联起完整的电影故事情节,高潮的结局留下精彩的悬念,此时究竟调音师是死是活,导演采取开放式结局,完全交给了观众去想象。

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 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影片中钢琴大赛演奏失败的回想之后,镜头切换成调音师躺在床上的场景,此处蒙太奇的使用正是从剧中调音师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并附加了一些画话音的独白简短表述了他何以成为调音师的,充当影片叙事的支点,帮助观众尽快进入剧情。

跟餐厅的服务员对话的那段,调音师已经离开餐馆,此时采用画外音插入叙事,点到为止不做冗长的描写,缩短了叙事时间,观众感受到故事时间的流逝,而情节却十分紧凑。影片还有多处类似方法,比如到了老板问起时调音师向老板解释也就是向观众描述了如何扮演成了盲人,等等这些都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量。

影片高潮部分是妇人拿走调音师的衣服,调音师大量心理活动开始……镜头移动到调音师的脚下,此时影片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让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期待,而这时响起的动作声音中的脚步声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营造出紧张、恐怖而充满未知和悬念的影片气氛。

微电影调音师的叙事结构(微电影调音师叙事角度分析)(3)

老妇人的脚步停住,站在调音师的背后,紧张的气氛随即凝聚在空气中。这时,导演穿插加入人物激烈的内心独白。动作音响配合人声台词,起到了声音上的完整叙事、逻辑的严密组合和叙事递进。琴声响起,观众才开始放松的心情却又随着镜头摇摄紧张起来,画面上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头一点一点地展示出来。

透过墙上的那面镜子,展现了房间内部的场景调度,人物的站位关系,并且完整清晰地展现了整个房间内部的空间环境。营造出极强的恐怖氛围。

悬而未决,蓄势待发,此时以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谢幕,回到了片首,呼应电影开场,无缝式的叙事逻辑是电影情节一波三折,紧凑丰富。

微电影调音师的叙事结构(微电影调音师叙事角度分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