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近日,教育部召开当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情况座谈会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寒假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的做法这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产品洗脑培训的骗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产品洗脑培训的骗局(遏制非学科培训的过度营销)

产品洗脑培训的骗局

作者: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召开当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情况座谈会。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寒假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的做法。这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双减”将校外培训分为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分而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能进行资本化运作,实行政府指导定价。而非学科类培训按照当前的政策,可以登记为营利性机构,可以自主定价。但是,如果机构为逐利而肆意涨价,增加学生家庭的培训开支,制造新的内卷,那么,对非学科培训机构的监管,必然会加大力度。校外培训业要从学科类培训遭遇的严监管中吸取教训,加强行业自律,遏制过度营销、焦虑营销。

从市场角度看,拥有自主定价权的非学科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价格,学生家长可结合培训收费和家庭的经济情况,选择是否送孩子上非学科培训班。但是,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在经营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机构涨价涉嫌过度逐利,这是和教育的公益属性背离的——培训价格提高,对应的就是家庭的培训支出负担加重。

二是在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从严监管,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无利可图之后,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向非学科培训领域,意图把非学科培训打造为学生(家长)的“新刚需”,采取和之前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焦虑营销、过度营销手法,让不少家长担心不送孩子去非学科培训班,会落后于其他孩子。加之在寒假期间,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进行培训,一些家长也就转向给孩子报非学科培训班。非学科培训机构趁机涨价,毫无疑问会遭遇质疑。

“双减”把校外培训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严格说来,这只是针对培训的划分。那些刺激升学竞争、直接与学科提分挂钩的培训,被划分为学科类培训;而与提分关系不密切,主要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素质的培训,则划分为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体育、科技、素养培养。为扩大非学科培训的市场需求,非学科培训机构在营销时强化非学科培训与应试挂钩,这就在给非学科培训“挖坑”,把非学科培训逐渐发展为学科类培训。而一旦成为学科类培训,就将按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实行政府指导定价。换言之,如果非学科培训出现“应试化”“全民化”的问题,就会重蹈学科类培训的覆辙,严重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开展非学科培训,不能追求规模、体量,进行过度扩张,而要立足于给部分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打造有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这方面,“头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能带头涨价,进行过度营销,抬高营销成本,让非学科培训机构卷入恶性竞争之中。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健康发展,不能走偏了方向。而对于当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引导至关重要。去年9月,针对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总体思路是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要求,系统出台涉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审批、收费、人员、材料、行为、资本等方面的配套文件,这是一套政策“组合拳”,以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有效治理。(熊丙奇)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