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我们农民朋友都比较熟悉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粮菜兼用作物,在生产上,决定马铃薯栽培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量,而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则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单株的产量,再一个就是单位土地面积内栽培株数。
这两个因素都存在一定的边际效应,先拿单株产量来说,如果种的密度比较小,那么在生长过程中单株马铃薯接受光照范围就比较大,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物质的总量也就就比较多,另一方面,根系吸收营养的范围会比较大,矿物营养和水分的供给能力也就比较足,综合起来对提高单株产量就更有帮助。
但是,这种稀植对单株产量的提高作用是有一定上限的,因为单株的产量潜力有限,当稀植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加大种植的行距和株距,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及根系的吸收能力也不再增加,这时就达到了单株产量的上限,这时要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就需要增加栽培密度。
再来说一下,栽培密度的边际效应问题,在适当密植的条件下,对提高单位面积内马铃薯产量是有帮助的,但是到密度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种植的株数,产量也不能再提升,因为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内,在一定的土壤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马铃薯叶片所能接受的总光照量是一定的,而且栽培过密也会因为相互间争夺养分,而导致“谁都吃不饱”,具体表现为结的马铃薯数量多但是个头小,反而因为价格低而减少收益。
因此,在一定的水肥条件下要想让现有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量和产值就需要调整马铃薯的栽培密度。就目前的播种方式来看,在不同地区,由于生产目的、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马铃薯的栽培密度相差很大,每亩地栽培播种株数从3500株到6000株不等,栽培的行距也从6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株距则介于15厘米到30厘米不等。那么,在相差悬殊的栽培密度下,我们生产者如何确定马铃薯的栽培密度呢?在生产中,要获得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就是品种的特性
这一点主要考虑马铃薯是早熟品种,还是中晚熟品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的植株幅度比较小,单株的产量也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因为生长期短上市较早。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能提早上市并获得较好的价格优势,因此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从栽培的角度来说,早熟品种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密植,这样可以减少栽培田叶片漏光,而使地块的产量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中晚熟品种来说在播种时就要适当稀植,因为中晚熟品种马铃薯的株幅往往比较大,接受光照的范围也比较大,单株产量也比较高,就底下部位而言,适当的稀植可以扩大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范围,从而为块茎的充分膨大提供适宜的土壤养分和水分。较大的薯块在商品的售价上也往往更具备一定的优势。
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栽培的目的
如果马铃薯栽培的目的是做种薯繁育,那么在产量较高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小薯块的数量,这样就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密植。
但是如果是做商品销售的话,个头较大的薯块在售价上就具备一定的优势,而要获得较大的薯块,就需要进行适当的稀植,这样单株接受光照和吸收水分养分的环境就更优越,单株的产量潜力就能更好发挥出来。
第三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土壤肥力状况
对水肥条件比较好地块,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因子能得到充分满足,这时就应该适当进行的密植。这样以来即便是单株接受到的光照范围比较小,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成过程中也会与邻近植株之间产生较大的竞争力,但是仍然能获得比较好的有机营养物质供应以及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养分的供给,从而确保单株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对土壤比较贫瘠、灌溉条件不好的地块则应进行适当的稀植,这样可以使单个植株接受的光照范围更大,同时可以使根系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竞争而获得更好的供应,从而为确保单个植株产量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否则栽培密度过大,首先会因为水肥的有限供应能力而成为整个地块产量的瓶颈,并且在产量一定的前提下,因为相互之间遮光及争夺水肥而使单株产出的薯块更小,降低薯块商品性及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