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俊如 摘 要:近年来,威远县坚持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无花果产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聚焦聚力农村改革、品牌支撑、利益联结,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利益联结机制未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业企业融资有困难,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涨,规划滞后且管理未到位等问题要实现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发展重点,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集聚化,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以此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威远镇西无花果基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威远镇西无花果基地(威远县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威远镇西无花果基地

作者:廖俊如

摘 要:近年来,威远县坚持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无花果产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聚焦聚力农村改革、品牌支撑、利益联结,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利益联结机制未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业企业融资有困难,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涨,规划滞后且管理未到位等问题。要实现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发展重点,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集聚化,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以此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以下简称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机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的跨界配置,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最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2]。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长期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总结经验,笔者深入向义镇、界牌镇、镇西镇、新店镇等地,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侧重围绕该县无花果产业三产融合情况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县三产融合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扎实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威远县三产融合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威远县坚持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特色农业产业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无花果产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聚焦聚力农村改革、品牌支撑、利益联结,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以农村改革为发展动力,巩固提升产业基地

威远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巩固提升无花果产业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通过划定核心保护区和订单收购区,实行基地管护补助、政策性保险,深入开展农村改革等政策措施,在新店、向义、界牌等镇建成了万亩无花果产业基地,无花果成片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威远县在全市率先建立四方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辐射无花果种植核心区域4个镇,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搭建了土地流转平台,通过统一连片规划、统一发布信息、统一集中交易的方式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确权,建立“一站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启动了2个试点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7年底,全县30亩以上的适度规模流转面积共计4.45万亩,流转率达9.73%,适度规模流转率提高了4.28%。二是坚持政策支持与改革并举,解决发展难题。威远县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性文件,实行基地管护补助,在划定核心区范围内,农业“BOT”经营正常到期后[3],给予承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每亩300元的管护费补助,补助期限3年,经验收合格后逐年拨付。县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对无花果种植业主进行政策性保险,县财政补助每亩每年45元,提高经营者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探索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威远县利用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和附着物预期收益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实现了土地经营权“本本”变“本钱”,解决了流转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缺少抵押物难贷款,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等问题。2014年6月,威远县向家岭无花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400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物向农村信用联社向义信用社贷款300万元,成为内江市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截至目前,全县以土地经营权和附着物预期收益为抵押的融资贷款达1120万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威远县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到哪里”的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整合农业、水利、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示范片内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比如,随着新店镇、向义镇、界牌镇万亩无花果产业带建设,村级公路、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进村入户,为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支撑,着力加强品牌培育

威远县发挥“甜城味”市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充分整合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地加大威远县无花果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并用好“中国无花果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两块金字招牌。一是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无花果研究所,建立了中国农大在川内唯一一个教授工作站,同时聘请以色列农科院教授、世界园艺协会无花果分会会长摩西为该县无花果产业发展顾问。通过加快企业新产品研发、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力争无花果鲜果运输及种植标准推广为全国无花果产业发展标准,引领无花果膳食纤维、酵素固粉加工和原浆无菌常温储藏技术等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品牌培育。出台《中共威远县委威远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主导”战略暨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的决定》,培育“金四方”“向家岭”习春堂”“汐美”为驰名、著名、知名商标,鼓励企业创建有机食品认证、进出口认证等。目前,无花果种植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金四方公司无花果烘干制品、无花果冻干制品获有机产品认证。通过积极融入“甜城味”区域品牌,培育无花果品牌7个,其中“金四方”“向家岭”“汐美”等无花果品牌荣获“中国森林食品示范品牌”“中国质量先锋展示产品”“四川省特色食品”等称号。玖润泰公司亮相央视“一带一路”中国品牌国际发展峰会并获得推荐大健康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荣誉称号。2014年起,威远县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四川(威远)无花果采摘节”,并于2015年荣获了四川首届森林食品展销会金奖,进一步增强了无花果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助推龙头企业发展

引进金四方果业、玖润泰等3个现代加工企业,威远县积极引导企业错位发展,三个无花果龙头企业分别主攻不同的产品,占据不同的市场。金四方公司主要生产休闲即食食品,久润泰公司主要生产无花果酵素和饮料,美润源公司主要生产无花果茶,有效避免了产品同质化区域性竞争。县政府积极鼓励久润泰公司整体搬迁入驻镇西食品集中加工区,加快实施久润泰公司500吨无花果酵素粉生产线、金四方公司800吨无花果低温冷藏项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目前,威远已形成了无花果果酒饮料、炖品(煲汤料)、保健茶、休闲食品、药用原料(无花果酶)等5大系列的上百个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2017年全县无花果加工产品销售收入达3亿元。

(四)以利益联结为核心,全力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农业 旅游”,休闲观光旅游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威远县在南部向义镇实施四方村新农村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星级餐厅、建设小型农家乐,并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把无花果产业、旅游、观光娱乐及无花果文化有机结合,建成了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成功打造了以四方无花果主题公园为中心,依托产业大环线路网,串联知青博物馆、凤翔村十里荷塘、大冲桑葚园等10余个农村休闲旅游的节点,打造集尝、采、赏、学、耕、体验等6大功能为一体的无花果旅游大环线,吸引了大量旅客前来观光旅游。2017年,威远县共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带动第三产业收入9600余万元。二是“互联网 农业”,网络宣传与销售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威远县依托建成的四川省首个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和村级淘宝服务站,在无花果产业带建设“农村淘宝、易田网购、哈哈农庄”村级服务站,引导无花果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龙头企业推进电商销售模式,拓宽相关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旅游、交通、餐饮、物流、果业生产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三是“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助推农村三产融合。按“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运行机制,威远县着重培育一批服务贯穿无花果全产业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培育了17个无花果家庭农场和14个无花果种植农民专合社。在“龙头企业 基地 专合社 农户”等模式下,带动2000余农户种植无花果,并通过“龙头企业 责任管护人 农户”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精细化管护,增加农民季节性务工和无花果管护收入。同时,持续推动农民增加四项收入:(1)土地流转收入,农户可获得土地流转费400—600元/亩每年;(2)务工收入,业主聘请当地农户代管,并支付一定管护费,采摘季节临时聘用农户另支付费用;(3)套种林下经济作物收入,业主经营期间(前5年)农户可在无花果下间套作花生、紫薯、大头菜等矮秆经济作物,以短养长;(4)归还自营期收入,无花果亩产可达3000—4000斤,经济寿命可持续10—15年,按照商品果5—6元/斤、次果保底收购2元/斤计算,农户每亩年收益1.5万元。

二、威远县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利益联结机制未健全,难以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虽然威远县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参与主体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上进行有益探索,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健全,对农户的持续辐射带动力仍然较弱。调研发现,目前全县农村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式合作还处于比较松散的、不太规范的状态,利益联结比较脆弱,合同订单履约率不高,原料采购随意性大。有些经营主体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向农民流转土地,租期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但租金或者不变,或者涨幅明显低于同类耕地租金的涨幅。有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核心原因就是收益未充分体现市场化。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难以适应三产融合要求

一方面,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不完善,再加上小农意识影响,农户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带来流转成本的上升。目前,全县耕地流转率不足10%,土地流转不畅,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农业企业融资有困难,难以满足三产融合需要

由于工商资本的逐利性,进入农业的资本较为谨慎,且抵押、担保等手续繁琐,农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比如玖润泰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融资贷款转贷存在资金缺口,且寻找新的融资途径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融资贷款压力较大,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

(四)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涨,阻滞三产融合进程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导致农业企业“招工难”现象频现。同时,据县调查队调查,近年来农业用工价格年均上涨10%以上。由于人才缺乏与用工成本提高,影响企业的效益水平,制约着农村三产融合。

(五)规划滞后且管理未到位,影响三产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产业发展碎片化、分散化;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经营手段,导致产业管理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三产融合发展的程度。

三、推进威远县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威远县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但经过努力目前发展的态势很好。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应充分认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更新理念,抢抓机遇,强力推进,努力促进有关政策举措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要求和目标

一方面,应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城镇化等,协调解决三产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有关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分类指导,确保统筹推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要求。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经营主体为主导、城乡联动为依托、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功能,把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现代农业,创新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丘陵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绿色低碳、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格局,使得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进深层次融合

推动融合发展,重点是探索如何融合的问题。一是继续探索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工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带基地联农户,农商融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全产融合——产业综合体”等融合方式,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坚持第一产业为基础。夯实第一产业要加快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支持保护力度,着力抓调整优结构,调整种养业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3],结合实际,做强无花果主导产业,大力推广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大力推行绿色农业和安全农产品生产,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标准化,实现农产品质量生态优质。推广“生态养殖 沼气 绿色种植”“稻—鱼”等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扶持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三是充分发挥第二三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继续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加工,推动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成长为骨干企业,每年扶持1-2个农产品或农副产品,实现个体转企业,作坊变工厂,实现农业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做强第三产业,彰显乡土、生态、人文等特色,引导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旅游等,注重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注重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四是以农村美为载体。农村是传承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新的开发领域。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4],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开展无污染、与自然相协调的生产;要注重保持“农味土气”和“原真古朴”,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营造原生态生活情趣,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挖掘特色村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特色和韵味;要注重加强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公路和物流建设,建设好村庄配套基础设施;要注重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三)破解三产融合用地难,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集聚化

探索破除农村二三产业非农用地障碍,降低准入门槛。一是加大土地整理投入,集中清理土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现状,多渠道开发未利用地,增加土地储备,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二是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上,统筹考虑向农村产业倾斜,优先考虑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

(四)强化金融服务,破解三产融合资金紧缺难题

一是科学确定农村土地价值,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充分整合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在税收和贴息政策上给予优惠,探索产业发展支持机制,与有影响力的平台合作,重点支持扶贫、社区参与以及弱势群体主导型农业产业项目的股权筹资。

(五)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三产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一是建立直接受益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等模式,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实施保底收购、二次返利,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企业优先聘用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出台县级扶持政策,实施国家、省市县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挂钩,保障龙头企业涉农、支农利益。二是建立综合收益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双向入股的方式,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企业、村集体及农民多方利益联结新模式。强化企业在农民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的传递功能,引导农户围绕市场需求,有效调整种养品种,确保企业和农户双重收益。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保底回购”“保量供给”“按股份分红 务工收入”“按资分红 二次返利”等农业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利益联结风险防控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建立并用好土地流转风险补偿基金,成立农业农村发展投资经营主体,健全“前置审查 资金兜底 二次利用”的风险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加强三产融合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以威远县无花果产业链为例

作者:廖俊如 中共威远县委党校

作者简介:廖俊如(1979—),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单位为中共威远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为法治建设。;

来源:《西部学刊》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