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的文章美文(读书关于风)(1)

《风的历史》

[法] 阿兰·科班 著

曲晓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以风为研究对象,视角新颖奇特的历史小书。

风作为西方文学经常呈现的一个对象,常被当作歌颂自然的力量、活力的象征性符号,科班在本书中带领读者开启了一次从18世纪到今天对风的科学和文化探寻,通过广泛搜集了西方科学对风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文学史、文化史围绕风的创作,描写了人类对风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气象学到天文学,从战争到发电……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能量和灾难的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激发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想象。

>>内文选读

从19世纪起,科学家们开始对风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前,面对这所谓的空穴来风,人们只能根据它引发的一系列感觉来体验和描述它。这种无形的、连续的、莫测的流动因此被赋予了变幻不定、转瞬即逝等特征。风多变而易逝,又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人们对它的来源和去向知之甚少的原因。

人人都能感受到风的存在、风的力量和风的影响:它时而轻送;时而尖叫、咆哮、呼号。它有时是噪声、喧闹声;有时,它似乎在呻吟,像灵魂在痛苦中悲诉,背负着永恒的诅咒。风的能量会引起恐惧:狂风发起猛攻、席卷四周、鞭挞掀翻物体、将它们连根拔起。这就是为什么在人们眼中它代表了愤怒。除此之外,风在来去间也起着携带、运输、散播的作用。它带走水分,拨动火苗;有时又像一阵叹息、一丝轻抚,像情人的化身。

人对风的感觉不尽相同:在这里,它寒冷刺骨;在别处,它令人窒息。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风有净化、清洁的能力,但毫不夸张地说,它也可以是发臭的、有毒的。维克多·雨果笔下的风是“广袤的呜咽、空间的吐纳、深渊的呼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引发人们的恐惧、惊骇和憎恨。

自19世纪初开始,人们逐步懂得了风,弄清楚它的成因,了解它的形成机制和它的路径;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在山巅、在沙漠、在广袤的森林腹地甚至在高空,刷新自己对风的体验。

此外,人们感知和感受风的方式也因为“随天气变化而阴晴不定的敏感内心”(moi météorologique)这一概念的逐渐形成而得到了极大丰富。自那时起,风作为一种文学对象,不断为作家提供创作灵感。人们想象风、讲述风、幻想风的方式也逐步改变,(比如)加入了崇高的元素、德国诗歌中对自然的歌颂以及浪漫主义对风的想象;更不用说史诗对风的重新诠释,几个世纪以来,赋予了风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果要深入了解人们对风的体验,我们将首先回顾18世纪末科学革命的成果,尤其是对空气成分的发现;随后描述对大气环流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对风的全新体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相关的美学原则——是它们决定了这种纵贯天地的自然之力在人们心中激发的情感。

之后,我们将简要介绍自古以来众多艺术家、作家、旅行者是如何对这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不可破译的风之谜进行阐释和幻想的。这些参考资料结合在一起后,在新的知识和经验引领下,推动了18世纪和19世纪风的意象的革新。

总之,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就这样展现在历史学家眼前;更何况,风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即作为时间和遗忘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约瑟夫·儒伯特(Joseph Joubert)说过的这句话:“我们的生活是由风编织而成的。”

>>作者简介

阿兰·科班(Alain Corbin),法国历史学家、教授,任教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科班的作品受年鉴学派的影响,从大型集体结构转向了心态史、感性史等微观史学,著有《树的历史》《无知的历史》《女性与雇佣》《情绪的历史》等。

作者:阿兰·科班

编辑:金久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