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运的新发展理念(十年砥砺共绘江海图景)(1)

北部湾港钦州港域自动化码头。

新时期水运的新发展理念(十年砥砺共绘江海图景)(2)

2022年12月15日上午,广西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正式建成通航,3000吨级船舶全年直航粤港澳大湾区。

新时期水运的新发展理念(十年砥砺共绘江海图景)(3)

党员验船师在建造检验中挑大梁。

新时期水运的新发展理念(十年砥砺共绘江海图景)(4)

支援抗洪抢险,保障航道畅通。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更换大一号尼龙绳。

新时期水运的新发展理念(十年砥砺共绘江海图景)(5)

全力疏解长洲水利枢纽航段滞航船舶问题,助力长洲船闸过货量1.55亿吨,过货量再创新高。图为长洲水利枢纽坝下待闸船舶有序停泊,下行船舶有序航行。

“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西江航运干线实现双线船闸全面贯通;全区水路货运量首次突破4亿吨,海铁联运班列突破8800列,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首次开行欧美洲际干线,全球一流U型工艺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成投产,全国首创“智慧船检”上线运行……在刚刚召开的2023年全区港航工作会议上,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据述说着广西水运十年来建设的成就,一个又一个“首次”的背后是广西水运人十年砥砺、破浪前行交出的优异答卷,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以实干担当、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交通强区”建设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图景。

广西河流总长超过3.4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5873公里,大陆海岸线全长1629公里,拥有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在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水运新篇章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干起来:水运建设跑出“加速度”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钦州市灵山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1400多名施工人员仍奋战在平陆运河项目一线,加班加点,全力推进运河建设。

自2022年8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枢纽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2000多万立方米,企石枢纽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较原定工期提前10天左右,马道、青年枢纽一期工程预计在今年3月份全部完成,跑出广西水运建设“加速度”。

加力开新局,提速迈大步。在广西各水运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黔江大藤峡坝下航段船舶通航需求大,社会关注度高,来宾至桂平2000吨级航道工程指挥部聚焦№3标段等重点施工标段,成立进度控制小组,细化工程管理、分解目标任务,分标段进行督战,指挥部人员节假日期间在岗不打烊,春节就地过年,全力推进施工进度,项目施工现场掀起一轮又一轮建设热潮。2022年底该项目主体工程提前7个月建成,有效缓解了大藤峡坝下船舶滞航等“急难愁盼”问题。

十年磨一剑,砺得桂花香。十年来,广西水运建设者踔厉奋发、赶超跨越,推动广西水运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的赶超跨越式发展,也得到了区内外水运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贺州作为广西水运‘一主六干五线’湘桂运河贺江建设主战场,将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建设主力军作用,为充分发挥平陆运河牵引巨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贺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邓凌表示。

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水运固定资产投资967.57亿元,其中沿海580.91亿元、内河386.66亿元。新开工项目115个,建成钦州港东航道10万吨级扩建一二期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工程、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工程等93个项目,北部湾港实现“三港合一”上升为国际枢纽海港、国际门户港和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一干三通道”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形成,这些水运基建项目将有力支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 优起来:当好水运服务“店小二”

十年来,广西不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力服务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运生产能力节节攀高。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区水路货运量、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分别由2012年的12.02%、33.39%提高到2022年的18.89%、49.27%,其中,贵港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珠江水系首个内河亿吨大港,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双双位列全国前十,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2022年正式迈入“700万标箱时代”,长洲枢纽船闸过货量实现八连增,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

这一组组来之不易的亮眼数据,得益于广西水运部门主动当好服务企业、服务水运的“店小二”。

航道养护更加规范。十年来,全区航道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内河航道通航保证率、航标维护正常率保持100%,北部湾沿海公共航道疏浚维护创新实施代建制;首创内河船闸管理“三统一分”新模式,实现了对“一干三通道”的12个梯级19座船闸进行联合调度,成为全国船闸管理行业标杆。“大藤峡船闸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精准调度不断提高通航效率,联合各级部门对汛期过闸船舶通行安全保驾护航。”广西大藤峡枢纽管理中心副主任吴海金表示。

船舶检验管理不断优化。完成自治区级渔船检验机构与商船检验机构整合,自治区船舶检验中心履行渔船检验职责。十年来,船舶检验业务量稳步攀升,检验船舶总吨由2012年的632.4万总吨增长至2022年的1301万总吨,年均增长10.57%,特别是2019年以来,船舶检验艘数和总吨位连续排名全国前五,内河船舶建造检验业务量连续排名全国前三。

引航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开通集装箱班轮“绿色通道”,实行优先调度、优先引航、优先靠离泊措施;实施智慧阳光引航,采用引航智慧系统,集装箱船、LNG船等引航纪录不断刷新。2012年以来,北部湾港共安全引航90498艘次,引航流程和技术不断优化提升,引航船舶从锚地至船舶靠泊时间已缩短至2.5小时。2021年11月5日,中国香港籍VLCC油轮“凯富”轮安全靠泊钦州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带上首缆,标志着钦州港跨入全国接卸能力最大港口的第一方阵。

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7年起停止征收船舶检验费,累计减免船舶检验费5亿元以上。2019年4月至2022年底,累计减免各项港口收费3亿元。

不断巩固行业安全水平。持续开展以港口重大危险源、航道、水路旅客运输、渡口渡船及造船质量安全隐患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扎实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平安港口”“平安航道”“平安工地”建设。十年来,全区水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十年来,广西水运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深化,北部湾港辐射能力大幅增强,截至目前,北部湾集装箱航线总数达75条,与113个国家(地区)的335个港口通航,基本实现了东盟国家及全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全覆盖,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17省区市的60市、113站,实现西部12省区市全覆盖。

“今年我们将增开十条集装箱航线,加密东盟、北美西航线,计划开行欧洲远航线,畅通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的货源通道,力争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同时推动港口通关便利化大提升,北部湾港船舶进出口岸审批时间大幅压缩至12小时以内,其中钦州船舶进港靠泊查验及通关审批等整体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不断提高港口通关效率,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自治区北部湾办港口发展处处长陈俊明介绍。

3 新起来:科技赋能激活“全盘棋”

2022年底,“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一期)”上线试运行,打通16个业务系统,汇聚行业数据超过2200万条,实现监管服务和业务处理“一站式”“一体化”的“数据大脑”,为广西水运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强大服务保障。如该平台新建的北部湾港综合调度系统,首次实现港口、码头、引航以及海事、海关、边防边检一次线上申报,六方业务协同处理,企业靠离泊申报人工录入时长减少30分钟,工作效率提升20%。

与此同时,“智慧船闸”“智慧船检”“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利用U型工艺建成了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首创智慧港口标志性工程;全国首创基于“北斗终端APP”无接触船舶过闸模式实现“一次报到、全线过闸”,全国首创开展“智慧船检”系列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了船舶掌上报检、实时查询检验进度等便民功能。

而这些仅仅是推动数字港航“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的基础一环。这十年,科技赋能在广西水运发展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完成“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等2项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和《数字港航建设与发展研究》等9项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一大批科研成果落地开花,有力推进了水运事业科技发展进程。

除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在全区水运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过去十年,广西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营运船舶水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内河船舶水污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全面完成交通运输部《港口岸电布局方案》港口岸电设施改造建设任务,北部湾港5000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泊位全部具备岸基供电能力,防城港域高压岸电首次连船成功,“绿色船舶”在西江流域推广应用,LNG动力船舶检验发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港航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港航人,很自豪能参与并见证了广西水运发展取得的丰硕成绩,今后将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投身到建设交通强区的水运事业中,建成更完善的设施、更畅通的航道和更优质的港口。”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张建球表示。

未来,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四个一流港航”,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智慧绿色港航建设创新联合体作用,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完善,加快创新成果落地应用,高质量推进智慧港航建设,扎实推进绿色港口、绿色生态航道建设,着力构建港航科技创新“生态圈”。

4 强起来:水运发展驶入“快车道”

随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广西水运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2023年,我们将贯彻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全面破除基础设施瓶颈,推进建成钦州港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海港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号2号泊位及南1号至南3号泊位工程,实现北海铁山港东港区的开港。”陈俊明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有序放开,北海市旅游业整体也迎来了复苏,“作为北海市水路旅客运输的重点企业,我们公司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是2023年我们将抓住机遇,快速推进港航安全运营数字化项目和北海港侨港港点57号泊位项目,助力广西水路运输市场高质量发展。”北海新绎游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帅表示。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安排广西实施57个水运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2个支持系统项目,预计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000亿元以上。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强区建设为统领,着力推动广西水运一体化融合、品质化提升、智能化迭代、绿色化转型,到2027年,全面建成‘全国前列、西部领先’的水运大省区,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主任胡华平介绍。

胡华平表示,围绕全区水运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广西将以北部湾港和平陆运河建设为“两个牵引”,推进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单一发展水路运输方式向更加注重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三个转变”,着力构建“七个体系”,即构建以“一主六干五线”为骨架,干支衔接、畅通高效、江海直达的内河航道体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港口体系,运力优化、组织高效、衔接融合的水运服务体系,设施完备、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安全应急体系,生态示范、节能环保的绿色水运体系,动力内生、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的智慧创新水运体系和清正廉洁、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到2027年,西江航运干线邕宁枢纽以下将全线达到3000吨级航道标准,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亿吨、1200万标箱,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3亿吨,3000吨级以上泊位增加131个,全区运输船舶净载重量达2757万吨。

十年步履铿锵,十年春华秋实。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平陆运河和北部湾港建设为牵引,全面增强国际海港竞争力、优化提升内河航道网络,着力推进北部湾港国际化、内河航道高等化、船舶检验规范化、港航服务优质化、行业管理智慧化、水运发展绿色化,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区,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提供强大支撑。(覃 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