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疫情宅家,索性一口气看完了《大决战》三部曲、《决战之后》共四部电影。

大决战背景独白(大决战与决战之后)(1)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我军破袭北宁路开始,至11月2日沈阳解放为止,历时52天。中共参战部队约70余万人(不包括支前民工),国民党军队共55万人。这一战成为了大转折!对辽沈战役,中央军委同时安排了华野(粟裕打王耀武的济南战役),西北野(彭德怀的荔北战役)进行外围配合。既造了声势影响使得傅作义、胡宗南根本不敢支援,又为后续的淮海和平津战役打下基础。

要知道,日本投降后,当时八路军出关的仅有12万人。到辽沈战役时就已经发展得超过了国民党政府军人数。

林彪确是军事天才,长春围城打援被识破后,就索性长围。继而干脆接受中央军委指令解放锦州。

东北门户的锦州又是辽沈战役的关键,关于打锦州的时机上中央军委和东野是有分歧的,但最终随着势态发展,林罗刘还是执行了中央军委的方针——攻锦打援,但是长春依然围着没有放松。锦州之战投入了25万人的优势兵力,历时31小时,以伤亡2.4万人,歼灭国民党军10万守军,取得胜利。

大决战背景独白(大决战与决战之后)(2)

解放锦州

我对影片中一字排开的数千门大炮印象最深,这时候,两军的软硬件已经呈现了巨大的变化,从红军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这时候的千门大口径炮车,国军已经占不了任何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政府军的名头。

打锦州双方兵力的悬殊让廖耀湘军团不敢增援新五军,也不敢增援长春,长春被久围的郑洞国军团无奈投降,随着廖耀湘军团的覆灭,卫立煌上将不得不逃离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毛、朱、周、刘、任的中央军委是在下大棋,反观蒋总统则明显就是孤家寡人来回奔波,偏偏手下的上将们还各怀心思。焉能不败?但最唏嘘的莫过于长春,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影片中几乎一闪而过。围困长春在国际和历史上争议很大,历史也终将有公论。

如果说辽沈战役还是有优势兵力得以多打少,那么淮海战役就纯粹是以少打多,60万战胜了80万。刘粟陈邓既能个中央保持一致,又能随机应变还能及时请示中央。刘粟二位军事指挥能力超强,又讲政治,加上邓书记(前委)做思想工作又是一绝。国军方面,杜聿明是很有能力,但架不住蒋总统老是插手,且方案多变,兵败如山倒,黄维黄伯韬等精锐损失殆尽。看资料邱疯子虽然暴躁,但也是位儒将,爱护手下,还写过多部军事专著,可惜了。

看完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再看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的《决战之后》,才能连贯起来。杜聿明、黄维是在淮海战役被俘的,王耀武是辽沈战役(打济南是中野配合辽沈战役)被俘,陈长捷是平津战役被俘的。这些曾经显赫威风的将军们作为战俘被改造,失败的屈辱,地位和待遇的强烈落差,曾令他们异常痛苦。但当他们终于明白历史大势洪流的不可挡和不可逆,人心向背的滔滔民意选择后,也终于释然。

大决战背景独白(大决战与决战之后)(3)

电影《决战之后》海报

历史,是要回过头来再看的。内战是没有英雄的,那是一个民族的撕裂伤痛,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平,凝聚团结。

对个人来说也是: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认真地,努力地生活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