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韩国抗日题材电影,专指表现日韩战争或韩国独立运动的电影,如《登陆之日》《鸣梁海战》《大将金昌洙》等;而从广义上讲,“抗日”囊括的范围就更广了,包括一切以“日据时期”为背景,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韩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依然团结一致,以各种形式对抗殖民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包括《大虎》《军舰岛》《东柱》《抗拒:柳顺宽的故事》《朴烈》《鬼乡》《自行车王严福童》《词典》等,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1)

可以说,“韩国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在大银幕上的频频出现,既体现了韩国电影工业不断扩展表现领域的内生动力,更是对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断右倾所导致的韩日关系的日趋恶化一种指涉。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2)

民间抗日历史的重新演绎世纪之交韩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在本土市场的正面交锋,使韩国电影在好莱坞这只文化巨兽的冲击下得以幸存,并茁壮成长。有学者将《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JSA》《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等“韩国型大片”的成功,称为“民族主义电影”。民族留存的代表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3)

方式是撰写民族史等文化结构,因为采取历史记录的方式可以记住过去。通过电影,掌握故事的结果就是掌握过去,是一种赋予现实的强制手段。这些电影通过对南北对抗的民族离散苦难的叙述,释放了民族情感,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赋予了官方书写冷战历史的某种合法性。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4)

但是,韩国电影通过冷战史建构的民族主义,并未能进一步扩散到“日据时期”,而形成了一个电影历史书写的裂隙。这里隐约折射出了一个历史事实,即韩国(朝鲜)近代的民主革命不是主动自发完成的,而是伴随着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的民族革命被动完成的。自明代以来,朝鲜与中国一直存着一衣带水的宗藩关系。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5)

1895年,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署,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对朝鲜半岛的宗藩关系,朝鲜国王高宗李熙称帝,建年“光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05年,乘“日俄战争”的胜利之势,日本通过《乙巳保护条约》使朝鲜成为其“保护国”,实际上获得了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此后,日本侵略者加速了在朝鲜半岛的布局。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式签订并生效,日本设立了朝鲜总督府,标志着大韩帝国的覆灭,也标志着朝鲜半岛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此后,朝鲜半岛进入了长达35年的“日据时期”。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之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6)

后,朝鲜半岛才得以光复。在沦为殖民地的这35年间,可以说,官方话语的历史书写是缺席的,如何在这段苦难历史中找到合理的表达路径,以此将民族主义缝合到历史的裂隙之中,是摆在飞速发展的韩国电影面前的一大挑战。但与此同时,官方的失位也意味着民间秩序的重构存在着无限空间,近年来的韩国电影通过传奇叙事的手法,将民间的抗日历史进行了重新演绎,满足了观众内心对于民族英雄和革命斗争的文化想象。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7)

2017年上映的《朴烈》则以真实与虚构相生的历史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了进步青年朴烈孤身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故事。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6000余名“朝鲜人”被无辜被杀。为掩盖真相和转移民众视,日本政府诬陷组建反日组织“不逞社”的青年朴烈为谋反事件的幕后策划者。

面对殖民政府无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8)

耻的诬陷,朴烈不但没有抗辩,而且“将计就计”自首认罪,并在庭审时控诉了殖民政府犯下的罪行。朴烈的行为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他以自己的死为被殖民统治下的同胞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呐喊。影片采取了一种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对庭审事件和殖民政府内部斗争进行了滑稽表现,在嬉笑怒骂之间,完成了对独立运动的另一个角度的表述,传达出一种“殖民者都是纸老虎”的理念。

韩国抗日剧(韩国也有抗日神剧)(9)

2015年上映的《大虎》同样是近年来一部艺术性思想性和工业完成度极高的“韩国主旋律”。《大虎》以朝鲜日治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殖民政府集结一批猎人捕杀朝鲜虎的故事。朝鲜虎在影片中被民间称“山神”,猎人用尽方法却被大虎击败,表现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独特的生态主义批判的视角。同时,“山神”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喻,影片结尾日军为了捕虎不惜动用了大量军事武装,却仍不能彻底剿灭大虎,这象征了日本侵略者虽然暂时统治朝鲜,但不义的战争终究无法从根源上打败大韩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