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字的书法向来很讲究,一直是一门艺术。而自它诞生开始,便和文书档案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档案中能看到最早的文书书法,看出商周王朝对文书的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文书官吏在起草文书或记录王室活动时,常常要在甲骨文书上签名,以示负责。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古代对文书书写的要求愈来愈严格。奴隶制崩溃以后,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就颁行了统一的书体,把小篆作为书写文书的标准字体。现在藏于泰山岱庙博物馆的李斯书二十九字诏文,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李斯书秦二世的诏文,都是用小篆书写的。以后“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便在文书工作中逐步开始应用隶书。隶书是程邈总结推广的。程邈原来因为得罪秦始皇被罚下狱,他在牢中研究了十年,最后把改成的三千字隶书上奏给秦始皇,秦始皇十分高兴,下令释放程邈,并命为御史,继续研习书法,推行隶书。御史者,“主四方文书也”。秦朝重用程邈,要在文书工作中迅速推行简捷易写的隶书,说明秦朝十分重视文书的书法质量。

古代秀才的书法(古代文书的书法要求)(1)

  汉代规定学童年十七以上可参加书法考试,其中成绩优秀者授官做专门负责文书工作的尚书、史书令史。“史书”指“隶书”,史书令史就是指擅于写隶书的令史。所以,当时有谚语曰:“何以礼义为,史书而士宦。”意思是:何必去讲究礼义,能写好隶书便可为官做宦。同时法律还规定,无论官吏、百姓,凡上书给皇帝,如果字写得不工整,要受到处罚。比如西汉郎中令石建上书奏事时误将马字少写了一点,差点送掉了性命。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在略阳鸿都门设立了一个官学,叫做“鸿都门学”,学生多达千人,专门学习辞赋、绘画、书法,毕业后可授予官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有书法课程的学校,对于提高官吏的书法水平,进而提高文书的书法质量,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两汉的严格要求,文书的书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各国注意直接选拔善书者充任文书官吏,两汉时期主要依靠学校培养文书官吏的做法则降为次要。当时魏武帝曹操任用书法家梁鹄的事被传为佳话。梁鹄本因善书被汉灵帝命为选部尚书,但后来梁鹄投奔了刘表。曹操攻下荆州时,却不以此为嫌,四处募求梁鹄,仍然用为选部尚书,掌管文书章奏,协助处理政务。曹操还把梁鹄的弟子毛弘也收在秘书省,教授书法,掌管国籍。梁武帝本人善书,他提拔书法家王褒为秘书郎,还把帝弟鄱阳王的女儿嫁给王褒,后又升王为太子舍人,秘书丞。北齐选拔的赵彦深,幼家贫,初在尚书令司马子如的手下抄写文书,成为正式的文书官吏。以后经常参与机密,拟撰军令,升任司空、司徒等职。赵彦深以抄书人逐步升至宰相之职,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仕进的典型例子。还有魏时的韦诞、北齐的张景仁也都是以书法仕进的。

古代秀才的书法(古代文书的书法要求)(2)

  隋唐又开始恢复两汉做法,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材的“书学”,作为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一,并把书法作为铨选人才的“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还在科举中设“书科”,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分别设侍书和书学博士。

  宋元之际又是动乱年代。到了明朝,明成祖很重视文书的书法。他即位后便诏选能书者入翰林,授沈度、腾用亨、陈登等一些书法家为中书舍人,充任文书官吏。其中沈度最受赏识,在朝士中列为第一。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于秘府,颁于属国的主要文字,必命沈度书之。现在存于北京觉生寺的永乐大钟上的经文,就是沈度写的,总计二十二万七千多字,皆用楷书写成,极见功力。我们由此可以见到一个古代文书的书法水平。同样,清代也是在社会较为安定之后开始注重提高文书的书法水平。康熙中叶,圣祖南巡时,命举监、生员有书法精熟、愿赴内廷供奉抄写,充任文书者,报告听候考试。当时已有高士奇因书法工整、身居要职、自然有很多人报考。因而乾隆以至咸丰四朝,出现了许多善书的文书官吏。

  从我国历史上看,由于文书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显著,人们很注意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因而也就很重视提高文书人员的书法水平。

(来源:秘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