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曾有过一所十分有名的义庄——曾氏瑞芝义庄。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义为道义、信义、正义。顾名思义,义庄是播道义、讲信义、树正义之地。


义庄简介(西大街曾有过一所十分有名的义庄)(1)


义庄是民间自助慈善机构。一个大家族中必然有穷有富,富有者拿出一定的田地来办义庄,其田租则用于慈善。义庄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设施。而在城市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还另有一个专门用途:寄放一时无法安葬的棺柩。


义庄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在他的故乡苏州吴县天平山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义庄。清代前期,随着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发展,建义庄的风气慢慢兴盛起来。公元1670年,清朝康熙帝颁发了倡导地方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圣谕广训》十六条,其中第二条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主张购置义田来赡养贫乏无依的人群。嘉定的义庄就大多建于清代中后期。义庄的申办手续繁复,要经县、府、道、布政司、巡抚等几重衙门的审核,直至礼部最后批准方可办理。曾氏瑞芝义庄最后就是由江苏巡抚鹿传霖立案题名,并报礼部批准后才允许建造的。


义庄简介(西大街曾有过一所十分有名的义庄)(2)


曾氏瑞芝义庄的创办人叫曾铸,字少卿,福建同安(今厦门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从小随父亲曾初泰在上海经营海味食品及各种洋货,以勤劳发家致富,后定居于嘉定城。他曾捐得二品花翎、封盐运司运同衔,但仅是名誉,非实职。曾铸有爱国热忱,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人虐待华工一案中,他积极响应,起而抗争,大声疾呼。他对中国人吸食毒品深恶痛绝,认为鸦片不除,中国无由争存,遂创设“振武宗社”,劝导烟民自禁,一时各地支社踵起,报戒者数万人。时人称他“言论慷慨,志趣非凡”(章鸿森《曾氏瑞芝义庄全案序》),民国《嘉定县续志·侨寓》有其传略。


曾铸从小喜爱读书,书法和文章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为人善良大方,急公好义,富于正义感,从小就知道范仲淹办义庄的故事,十分钦佩,一心想效仿范仲淹,帮助有困难的人。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善人,早就有办义庄的想法,但因经济条件不许可,未能实现理想,成为终生遗憾。他的《曾氏瑞芝义庄记》一文表达了他的这种心迹:“少时侍游吴下天平山,景仰宋贤范文正遗风, 通奉大夫嘅然顾铸曰:‘丈夫处事不当如是耶?夫人生天地间,不外行藏二者耳。用而行,则泽被苍生;舍而藏,则泽吾同族。呜呼!丈夫处事不当如是耶?’铸谨识之,不敢忘。顾家贫,历三十余年,有志未逮。”


义庄简介(西大街曾有过一所十分有名的义庄)(3)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曾铸耗资四万两银子,购田一千五百余亩。又在西门外购地,花费一万二千两银子修建瑞芝义庄。曾铸献出全部田产,充作义田,并将义田租给族人及嘉定农户,每年以田赋收入充作义庄的基金,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宗祠,用于赡养族中鳏寡孤独废疾之人。还创办中西学塾,奖励族中学子。灾年时,又设粥厂,赈济嘉定灾民。


曾氏瑞芝义庄占地10亩,规模宏伟,前后共9进深,有房115间。练祁河畔第一排房,西边是个用花岗石建成的大型码头,用于停靠舟楫。石码头上覆有梁木网砖青瓦,即使在雨天上下码头也不会淋湿,既牢固又美观。第二进正好临西门外大街,面宽九楹,入内大庭宽广,有120步。正中南向有三重门,即义庄的正门,进门是义庄正厅,宽九楹,是义庄举行祭祖、议事等重大活动的地方。东厢四楹是义庄所办的中西学塾,免费招收族中弟子及嘉定孩童,西厢四楹为义庄的经理、会计办公用房。后几进有三十余间库房,贮存了大量的稻麦,以备荒年赈灾之用。还有厨房、厕所、浴室和义庄庄长办公室。


义庄有严格的规范,制定了《经理规条》《赡族规条》《祭祀规条》《墓祭规条》《义塾规条》等一系列规条,周到又详细,运作有条不紊,义庄日常经费的监督、考核一丝不苟。


购义田加建义庄,使曾铸倾其一生积累,在嘉定传为美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曾铸亲手编辑了《曾氏瑞芝义庄全案》(上下卷)一书,并于是年秋雕版付梓,此书详尽地记录了义庄建立的全过程,并附不少官府批文,还留下了曾铸的手迹。时任嘉定知县章鸿森为书作序,十分赞赏他的义举和精神。9年后,辛劳一生的曾铸在嘉定逝世,终年60岁。


1949年后,曾氏义庄被充作嘉定百货公司文具批发部,部分房屋已被改建,但尚有遗迹可寻。

来源:上海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