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1)

闻其声见其人

“我估计我出门跟人说我叫刘蓓(bei),朋友们会回我说我还叫张飞呢。我小时候没机会看户口本,一直以为是培养的"培”,就叫开了。我们家重男轻女,没给我叫刘赔,算对得起我了。我想不就是个符号吗,叫什么都行,只要是叫我,我都答应着。”

——刘蓓回应名字读音

导言:

年纪轻的人看到“刘蓓”这两个字出现在热搜上,可能会因为好奇点进去,发现她有“张若昀后妈”,“吴秀波恩人”这样的标签,如果过客止步于此,把对她的印象简单化,就会错过一个阅历丰富,清澈通透的女性。她自己的人生已足够精彩。


1.她敢想敢做,因为敢于承担后果

刘蓓曾在采访中说,“觉得人生一直在做决定”。

01

1967日,刘蓓出生于北京,父母忙于工作,小刘蓓就留给姥姥照顾。

因父母对她管束不多,刘备独立得很早。十岁的时候,北京戏校招生,刘蓓觉得翻跟头肯定比坐着读书好玩,就去试了,结果考上了。母亲得知消息后哭了,觉得学习太苦。父亲严肃地告诫她,如果决定要去,就不能后悔。

小刘蓓很坚定地说,“我不怕苦”。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2)

刘蓓小小年纪就很能扛,在戏校里压步、撕胯,痛得躲起来哭,回到家就一句“挺好的”带过,从不抱怨。她后来才说,“现在觉得不动就是舒服,小时候练功都练怕了。”

第一次独立做决定,她为自己争取了不必待在教室里背书的自由,可以在练功之余随便翻看名著,每月戏校还有补贴,不用朝家里拿钱。当然学戏的苦,她也扛了,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02

1986年,青海电视台筹拍《格萨尔王》,剧组试了很多演员都没定下“珠姆“这个角色,正是一筹莫展之际,在电影院门口见到了陪妈妈一起来的刘蓓,觉得这个姑娘合适,就上前打招呼。

刘蓓开始觉得是骗子,但剧组有人跟妈妈认识,家里这边很快就定下了。

最大的阻碍来自刘蓓当时工作的北京京剧院,刘蓓找了很多人去说情,戏院就是不放人。刘蓓再次面临抉择。

起初听了老师的劝说,她觉得不能辜负戏校的培养,决定辞演回来专心唱戏。没成想回来后,戏院还要给她一个处分,刘蓓觉得那个年代背一个处分太严重,最后大胆辞职,成了一个没有单位的个体演员。这在当时着实需要勇气。

后续:

2011年由张嘉译、刘蓓主演的电视剧《下海》在央视热播,刘蓓笑谈自己是演艺圈第一批下海的人。

2013年,刘蓓恩师李文敏的50年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刘蓓登场表演了程派大戏《锁麟囊》中的经典段落,向恩师致敬。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3)

刘蓓时隔多年再次回归京剧舞台

03

拍摄1992年的电影《喋血嘉陵江》时,刘蓓因好心提醒朋友而被误伤,左眼眼球面临被摘除的危险。医生建议直接摘除左眼眼球。

刘蓓在疼痛中不知哪来的理智,她冷静地表示,要坚持做手术保住左眼,出现任何情况绝不找医院麻烦。医生考虑到她是个演员,勉强同意手术,但要求最好不打麻药,问她忍得了吗?

刘蓓一心想保住眼睛,连忙答应。就这样,刘蓓躺在病床上,双手紧紧抠着自己的肚子,忍着剧痛挺了三个多小时。

养伤阶段,她不能流一滴泪,只能坐着睡觉。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她可能再也拍不了戏了。

剧组要给她一笔赔偿,刘蓓坚持不要,她觉得自己不是拍戏受的伤,再者她下面演不了也耽误事,重点是她不能拿自己的眼睛去换钱。

她笑着对导演说,“一年以后,我保证你找我拍戏。”

结果眼睛是保住了,可还是留了疤,刘蓓觉得演不了戏了,一边拒绝找上来的戏,另一边数着存款,盘算着实在不行就去开个粥店。

老天没让这个坚强有原则的女孩去卖粥,经过这次考验,刘蓓迎来了事业转折点。

后续:

1994年,陈燕民导演的《京都纪事》里,刘蓓带着墨镜饰演女秘书张薇,演出了新时代职场女性的英姿,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同年赵宝刚的《过把瘾》风靡全国,刘蓓饰演的贾玲也深入人心。

刘蓓初尝走红滋味,她形容,有一次走在大街上,一个骑自行车的青年停下车跟她打招呼,像老朋友一样轻松自在,

“哎,你这字,是念bei啊还是念pei啊“

“念bei,不过他们都叫惯了。”

“那就成,我说他们还不信,这回没跑了,他们准是念大白字了。”

望着那人远去的背影,刘蓓想起当年她和江珊、陈小艺一起在街上瞎逛,那时陈小艺演外来妹已经出名了,她和江珊恶作剧,大喊“那不是陈小艺吗”,看着小艺给粉丝团团围住,招架不住的样子,她俩在一旁傻乐。

那种感觉她也终于体会到了。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4)

年轻的刘蓓与江珊


2婚姻是种修行

刘蓓的婚姻之路在外人来看不太顺利,但对于坚强独立的她来说,无论经历什么,从没有丢掉自己。

无论遇到蜜罐还是火坑,都是源于她对自我的追求,对自己的坚持。好的滋养了她,坏的更是成就了她。

1996年刘蓓开始了第一段婚姻,三十岁的她是一个习惯独立的女人,她想象不到自己会去依附别人,觉得那样也不会幸福。她很要强、以事业为重,不懂得如何谈恋爱,却对婚姻坚持自己的一套理论。

所幸她遇到了爱情观与自己很合的丈夫张健。

两人相识于朋友聚会,刘蓓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有点高晓松讲的“大飒蜜”的风采,饭桌上逗笑打趣,嘻嘻哈哈,能量辐射全场,而张健则显得成熟稳重,言语有度,十分有涵养。两人虽然交谈不多,却彼此都有留心,偶然的四目相对间,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5)

刘蓓(左)

刘若英2015年曾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作书名,意为两个人虽彼此相依,但是却有各自独立的世界。这大概算是追求独立的人遇到婚姻的一种自救吧。

90年代刘蓓用朴实的话解释道,我们晚上回来是一家人,早晨出去是两个独立的人。这样做,女人才能保持自信自立。而张健深知刘蓓要独立,对她的工作十分支持,但绝不干涉。

他们的家更像是两个默契的人用彼此的智慧、关爱和信任搭起来的理想国,自由而舒适,美满而惬意。

婚姻的天平尽管开始在一条水平线上,但随时光流逝,围城中的人不知不觉摇晃了杠杆,理想国美好也易碎,两人难免一声叹息,我们明明那么合拍啊!

2001年,两人刚刚开起了夫妻档,张健投拍《绝对情感》,刘蓓出演女主角。戏上映了,两个人的感情却触礁了。

2002年,刘蓓张健离婚,两人和平分手,对外宣称是因为性格不合。刘蓓说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对婚姻的负责。

后续:

2009年,刘蓓在节目里讲述,经过第二次婚姻,自己成长了很多,觉得第一次婚姻时年轻气盛,缺少换位思考,想跟曾经的他说声对不起。

有一次张健醉了打电话给她,竟然说,“你要是一男的多好”。刘蓓笑道,“我不就是一男的吗”。


2

第一段婚姻过后,刘蓓把家庭和爱情重新排了序,家庭开始重于婚姻。

在2004年与导演张黎结婚后,她宣布减产,一心经营家庭。这时她又有了新的婚姻理论。

在天下女人中,她说“男人生下来就是儿子,就要有妈妈疼”,话里话外都透露了她已经知道如何去爱,准备好去付出了。可是婚姻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她这一头热,另一个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到。

甜蜜的泡影很快破灭了。2007年,儿子才满一岁,刘蓓再次离婚。

刘蓓作客非常道时,曾经说自己开始很抱怨,不接受,不明白为什么你对一个人那么好,他却好像不领情。

戏剧的是,两人结识在冯小刚导演的《一声叹息》里,刘蓓演的李晓丹为了爱情插足他人婚姻,里面一组镜头拍出了刘蓓的俏皮、清纯,还有一点性感,让人理解了男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她,而摄影师正是张黎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6)

一声叹息剧照

戏里的情节到了现实中,角色似乎发生了错位。感情里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刘蓓也不愿多提。面对记者多次提问,她表示,这样去评价一个和我已经没有关系的人,并不公平。

遇到刁钻的提问,她鲜少暴露他人隐私,真诚坦率又留有余地。她被迫谈对第三者的看法时,表示宁愿相信他们有爱情。

“我们感情的深化,是我们都已经历过一段婚姻,心态是不一样的。在拍摄《军人机密》时,遇到‘非典’这个相对特殊的封闭时期……一天,大家约好了出去吃饭,结果就我们俩来了。突然间,我就觉得很紧张,手也没地方放,眼睛也没地方放。我戴一副墨镜,一直不敢看他,也一直没摘过。他买了一堆杂志,一直低头看杂志。稀里糊涂吃完饭,临出门时,他仿佛自言自语:下回我也戴一副墨镜。在回去的车上,我仍觉得不知说什么好,不敢看他,索性就盯住一个方向,脖子都扭酸了……”——刘蓓在天下女人中甜蜜讲述与张黎的相爱故事

不难看出,刘蓓对张黎的爱来得更炽烈,期望也更多,以至于后来这份热度狠狠地灼伤了她。

突如其来的婚变让她一度难以相信,悲痛万分。但性格使然,多年的阅历让她不会成为一个怨妇,而面对的方式也显出几分她的待世之道。

她起初先是演笑,遇见人还和以前一样臭贫,发出自己标志性的大笑,还会带本《不抱怨的世界》送给主持人和记者。直到有一天,她再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笑已经变真了。

看刘蓓演戏,会觉得她不像是在演戏,而是在一定高度上演生活,真实自然又添了些灵性,仔细品还有点深刻。她很可能找到了生活和表演之间的某种共通之处,并拿捏得当。

戏里高度还原生活,生活里也演点戏作调料。

生活如戏,全靠演技。这话听着像嘲讽,仔细想来却很有道理。无论是演出来的还是真实的反应,都要靠动作、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来,本质上没有区别。

智慧的人不会去判二者的高低,而是懂得怎么样用这些外在的表演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

刘蓓坦率地承认,刚离婚那会的笑都是演给别人看的

其实不必否认,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平凡无奇,有时还会有些丑陋,但我们都得过生活,而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选择怎么去演绎它,你就得相应的果。

整个人生是一台春晚,而每一天又像小品,我愿意把我的生活演成一喜剧。”——刘蓓在鲁豫有约中的感悟

3友情是最舒服的关系

相比爱情,刘蓓做的更好的是友情,她常说,友情是最舒服的关系。旁人道维护好友情也绝非易事,可在刘蓓眼中,似乎生活里的一切都没那么复杂,只要看得简单它就不复杂。

刘蓓的朋友多是出了名的,据说家里常常开流水席,客人一波接一波,一回家乌泱泱地全是人。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7)

刘蓓(左2)和朋友们

陈小艺说,“去刘蓓家特放松,跟自己家一样,她也不管你,你爱干啥干啥。”刘蓓懂得与朋友保持一种空间感,既不过分挑剔,也不过分热情,平时一起嘻嘻哈哈,遇到事儿绝对雪中送炭。

演员刘威曾夸刘蓓仗义,在他没地住时,把自己姥姥的房子借给了他。演员吴秀波更是把刘蓓视作恩人。

他说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刘蓓给了他两样东西,一是让他有饭吃,二是让他有尊严。刘蓓曾出钱给吴开过音乐工作室,聘他做经纪人,还带他演戏,鼓励他往影视上发展。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8)

刘蓓吴秀波《嫁衣》

有一次吴秀波去上海参加节目,主持人根本没拿他当回事,他独自坐在后排。不一会儿,刘蓓来了,那时她已小有名气,立马引起一阵骚动。主持人立马改换嘴脸,问刘蓓能不能在节目里露个脸。

没想到刘蓓直接说,“我是来听我朋友唱歌的”。这样的一句话给了那时的吴莫大的支持。他在红了以后,多次公开感谢刘蓓。

吴还曾在《嫁衣》中借戏表达感谢,他把自己比作秋天只顾歌唱懒得屯粮的蛐蛐,而刘蓓是勤劳的蚂蚁,在秋天辛勤的耕耘。冬天来了,蛐蛐又冷又饿,只得敲开了蚂蚁家的门。

刘蓓却说,她不需要吴秀波这样感谢她,因为她都是很自然地去做那些事情,从来没有刻意地要去帮他。他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因为他自己也很努力。很多人都说吴以前很不靠谱,吊儿郎当,可刘蓓却从他的玩世不恭中看出一些侠气来,她觉得他们是一类人

刘蓓曾在《今夜有戏》里和郭德纲、于谦喝起酒来,大气、爽快的酒风见证她爽快的性格。酒品见人品。刘蓓说自己喝酒不喜欢废话,碰到废话的人就想泼他一脸。酒量很好的她却在酒桌上经常第一个喝大。

早年不红的时候,有朋友劝她说她跟冯小刚、赵宝刚这些大导演关系那么好,好好利用一下准红。刘蓓从来没有刻意去争取过,对她来说,朋友就是朋友,掺杂了别的就完了。

有人说,看一个人身边有没有超过十年的朋友,就知道他这人怎么样了。这样来看,刘蓓一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了,至今她和江珊、陈小艺的《陈辰全明星》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讲丁志诚段子的《影视风云》不断被人提起,宋丹丹曾说刘蓓给了她不少小品的灵感。还有葛优、陈建斌、那英、陈道明、王志文……

刘蓓谈过几个朋友(刘蓓当得起大飒蜜)(9)

刘蓓得道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真“。

她不装,在分寸之内坦率直接,听从自己的内心。她从来都是直面问题,遇到事就扛,没什么可畏惧的,敞亮地活着。

如今的刘蓓,年华流逝,但她心依旧,戏里戏外演绎着“蓓式喜剧”。


刘蓓绝不仅仅是挂在热搜上的几个标签,她的人生像戏一样精彩,她自己是绝对的女主角,而在历经千帆后,她依然我心依旧。她的智慧不在言语间,不靠书本和空想,而来自于实打实的经历。

本文节选自个人公众号“她们好美”

若有同感,欢迎留言。

想法 人物

人物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