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老百姓们早已计划好的喜事庆典陆续提上了日程,而松糕店的生意也跟着红火了起来。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1)

@温州美食

“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没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不好放。松糕润,送阿大。松糕粉,送阿婶。松糕末,叔叔吃爻讲口渴。”一首妙趣横生的童谣《送松糕》对松糕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制作松糕的习俗和松糕的用途,也道出了家乡人对松糕的喜爱之情。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2)

@温州深夜食堂

松糕制作是技术活

平阳县昆阳镇细龙路7号(联东菜市场内)的松糕老店原为纸蓬行松糕店,已经经营松糕20多年。对于附近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关于松糕的记忆大多来自这家纸蓬行松糕店。记者来到这家松糕老店时已是下午,店内的松糕已经不多了。松糕店老板娘范世平告诉记者:“天气转凉,松糕的生意已经慢慢好转。再过段时间,订购松糕的顾客会更多。”据了解,范女士的松糕大多以订单形式售卖,多用于婚庆、乔迁等,也有不少顾客买去当零食、点心。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3)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4)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5)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6)

@温州深夜食堂

范女士将包好的松糕打开,一股淡淡的香甜味便钻进了记者的鼻子。她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松糕,制作工序却很讲究,“我们以红糖松糕为例:精选的糯米浸泡后,要碾磨成粉,加水和红糖混合搅拌。然后,将米粉揉搓,让它呈粗颗粒状,再用粉筛筛几遍,不能让它结块。这一步骤中,粉和水的比例十分重要,干湿度的情况决定了松糕的口感。干湿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松糕夹生。接下来,将米粉撒到铺了湿纱布的模具蒸笼中。铺米粉的过程中不能用力,要轻轻叠加米粉,这样才能使松糕保持蓬松的状态。最后,在米粉上撒上些桂花就可以上火蒸了。蒸制完毕,将模具倒扣脱模后,有棱有角的松糕就算做好了。”

松糕代表美好期许

作为传统美食,松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大概是因为它的美味,更是因为它的美好寓意。家住昆阳镇的叶老先生告诉记者,在平阳方言中,“糕”与“高”谐音,“高”寓意着节节高升——家人步步高升、房子越建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为这些美好的期许,松糕成了老百姓婚嫁、迎新、乔迁、升学、庆生等重要仪式的必需品。直到现在,老百姓们还习惯将松糕作为点心招待客人,或以随礼相送,表达祝福之意。昆阳镇王女士的母亲说,在平阳,办喜事摆松糕的习俗古来有之。在过去,每每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磨米、筛粉、炊松糕,阵阵糯米糕香弥漫着大街小巷。直到现在,每每家中有喜事,老百姓们还是不忘订上几个松糕,增添喜气。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7)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8)

平阳的松糕大多是六角形和八角形。松糕以糯米为原料,制作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拌上红糖或白糖,还可以点缀红枣、芝麻、花生、葡萄干等果脯、坚果。刚出锅的松糕热气腾腾,吃起来甜甜糯糯,松软可口;稍凉的松糕清香Q弹,更有嚼劲,适合细嚼慢咽;放置两三天后的松糕变得松脆,虽不再软糯、Q弹,那粉粉的口感同样令人难以忘怀。范女士告诉记者:“若喜欢咸的,也可以把馅换成咸肉。”近年来,除了糯米松糕外,黑米、小米等材料制成的松糕也很受顾客喜爱。

松糕是甜蜜的童年记忆

如今,店铺里一年到头都有松糕,想吃的时候已经不用从磨粉开始做起了。久而久之,制作松糕的手艺也只有少许经营户掌握。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9)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10)

前来购买松糕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爱吃甜食,路过松糕店经常会买几个回去和家人分享。她说她儿童时期就已经较少见到做松糕的场景了,关于松糕的印象都来自于母亲。在她母亲的记忆里,谁家做了松糕,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些,让街坊邻里尝尝自己的手艺。林女士笑着说,母亲时常谈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围坐吃松糕的情景,每次都是十分怀念的样子。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11)

家住昆阳镇联东路的陈先生说,那时的小孩没什么零食可吃,得到一块松糕就可以开心很久。小时候,陈先生的外婆蒸松糕时,他就眼巴巴地在灶台旁望着。第一笼松糕出锅时,他顾不得有多烫,便迫不及待去咬一口。“现在,家里也不做松糕了。为了图方便,想吃的时候都去店里买。”陈先生感慨道,从前制作松糕的模具也已不知搁置在老房子的哪个角落里积灰了。

一块米糕一杯豆浆一份老底子(一块松糕一种乡情)(12)

王女士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胃口小了,大的松糕只有在喜庆的日子里用来装点,添一添喜气。店里那些小松糕才最适合解馋。特别是冬天,手掌大的松糕用来暖手最合适。一口下去,既软糯美味,又有儿时暖暖的回忆。”

来源:幸福昆阳

作者:宋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