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中国西北广袤的瀚海中,雄伟峻峭的贺兰山脉拔地而起,横亘在宁夏平原与阿拉善荒原之间,绵延近300公里,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庇护着山麓东边受黄河水网滋润的的平原绿洲。作为西北重要产粮区的宁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美誉。在11世纪,党项羌李氏以这里为据点,建立起威震河西地区的西夏王朝,成为与北宋、辽国三足鼎立的北方地缘势力。但却因成吉思汗病逝于此,而被蒙古大军灭国灭族,其历史也消失在风中,仅剩下数百个陵塔、墓丘耸立在贺兰山下。
伫立在贺兰山之东的西夏王陵,当西夏湮灭在史籍中时,唯有这些荒冢残碑还宣示着这个王朝的存在。
黄河造就了宁夏平原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水源的地方便有机会成为牧场,成为耕地,养育部族,孕育政权。宁夏平原便是如此。从黄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宁夏平原在古地质时期是盆地,分布有不少湖泊和沼泽。随着地壳运动,银川地堑强烈沉降,原来的沼泽、湖泊经过河水冲刷,最终贯通成为黄河。根据地质资料推断,黄河在宁夏境内发育了多处中更新世(地质时代第四纪早期)砾石层沉积,说明黄河早在几十万年前就贯通了宁夏,使这里接受黄河泥沙冲积成为平原。
受黄河灌溉滋润和贺兰山庇护的宁夏平原,为部族兴盛奠定了“天时”。
平原西侧海拔2000-3000米的贺兰山,则成了这片平原的“守护神”。既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又阻截了来自新、甘、内蒙古戈壁沙漠的风沙向东侵袭,更使得已成强弩之末的夏季风,在此降下最后的雨水。于是种种造化之下,年降水量仅仅2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的宁夏平原,成为一片河湖广布,水草丰茂的“塞上江南”,为在此繁衍的游牧民族或农耕民族的兴盛奠定了“天时”基础。
贺兰山下的宁夏平原,是水草丰茂的“塞上江南”。
宁夏平原成就了西夏国
早在西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宁夏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就已被灭六国的秦朝纳入中原政权的管辖范围,并建县设障、移民开边,在宁夏平原上开凿秦渠、发展灌溉农业。到汉武帝时,又曾几度巡视宁夏,移民数十万戍边屯垦,宁夏平原随成西北重要的产粮区。南北朝时,承袭自五胡乱华时代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就定都于此,还修筑了坚固的统万城。时隔600余年,党项拓跋氏后裔的元昊,又在此建立了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
西汉时,宁夏平原属北地郡管辖,汉武帝诏令移民数十万戍边屯垦,宁夏平原成为西北重要产粮区。
只是西夏,是宋朝对它的称呼,元昊建国初始,称自己的“国”为大白高国。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羌,原本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盛。唐初,居住在党项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强大,对党项诸部落形成很大威胁。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党项人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大迁徙。他们先是到甘肃庆阳,后其中一部分再次迁到陕北米脂、横山一带定居。迁徙到陕北的党项部族有八大种姓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势力最强。
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人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世代狩猎、畜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猎生活,摄于西夏王陵
黄巢起义,党项崛起
唐末黄巢起义期间,社会动乱,各地方势力纷纷起事,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拉开了覆灭的大幕。为镇压起义,唐僖宗调集各路人马,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战,因平叛有功,被赐以国姓,首领拓跋思恭改名李思恭,受封夏国公、夏州节度使。从此,党项羌李家便以夏州(今陕西省北部的靖边县)为中心,建立起第一片根据地,并招兵买马,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李元昊建立西夏时,已掌控了今天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据有灵州、甘州、凉州等许多河西重镇。
然而,当党项羌李家接管夏州时,已是“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本身位于荒漠草原地带的夏州,因为过度开发和连年战乱,自然环境已大不如前,所以不断往周边扩张自己的势力不得不为之。而且恰逢五代时期,中原分裂,于是在公元881年,李思恭“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在自己扩张统治的辖区内建立夏州政权,任命官吏,征收租税。到李元昊建国时,已掌控了今天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据有灵州、甘州、凉州等许多河西重镇,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
北宋与党项羌拓跋部征战持续了十多年,最后以攻破夏州城终结,但李继迁重新聚合力量,再次割据。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党项羌诸部与宋廷相安无事。但后来,拓跋部对宋廷时叛时附,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多年,其中在994年的宋夏战争中,地处边境的夏州城几乎被宋军摧毁,夏州政权领地尽失。后来族人李继迁重新纠集力量,经过十几年的征战,重新占领了银、夏、宥、盐等五州之地。1001年,李继迁连取北宋怀远(今宁夏银川)等河外五镇;1002年,又一举攻破灵州(今宁夏灵武),并定都于此。
正式划土称帝,建立西夏国的李元昊。摄于西夏王陵景区
但随后一年,李继迁在与吐蕃交战中,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实行东合西进的政策,向东与宋和亲结好,获得和平安宁的环境;以宁夏平原为根基,向西“掠吐蕃战马”,“收回鹘锐兵”,将西夏势力推进至河西走廊;并且在1020年将都城由灵州迁至怀远镇(改称兴州)。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即位,改兴州为兴庆府。1036年李元昊击败河西回鹘,把势力扩大到敦煌一带。此时,西夏疆域非常辽阔,“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高筑祭坛,在文臣武将的拥戴下,正式划土称帝,建立西夏国,在北方与宋、辽两大势力三足鼎立。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在北方与宋、辽两大势力三足鼎立。
盛极必衰,终灭于蒙古铁骑
此时的北方大地,辽国占据蒙古草原,虎视南下,而北宋仁宗正忙于平息朝中派系纷争,悄然在崛起于贺兰山下的西夏国,虽使得宋廷愤怒但也无可奈何。此后数年,李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又在公元1044年的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达到50万人,三足鼎立之势已成。
蒙古大军为成吉思汗报一箭之仇而灭西夏,西夏境内的宫城殿宇、文化珍藏被付之一炬,党项人更被屠戮殆尽。
但盛极必衰,大败宋辽之后的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终被其子以夺妻之恨杀之。随后西夏政局动荡,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随着金国崛起取代北宋,蒙古崛起取代辽国,西夏在内忧外患之中,于1227年被蒙古铁骑所灭。但蒙古人攻下西夏国都兴庆府,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也因被西夏兵弩所伤,病死在六盘山,并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即破城之时,全部斩尽杀绝,灭国灭族,宫城殿宇、文化珍藏被付之一炬。
伫立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推测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
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元朝的史家们奉命同时修《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这个曾威震中国西北的西夏王朝连同党项羌族从此湮没在历史中,只剩下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西夏王陵,仍然默默伫立在苍凉大地之上。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配图引自网络,如有版权请私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