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外各行各业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不断冲击着我国各个领域,在这些浪潮的冲击下,语文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但这种新的变化,对语文教育本身而言,到底是好是坏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笔者认为,即使像美国、德国、日本及新加坡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优势或者借鉴之处,但我们在研究这些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偏离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主线和核心。

那到底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呢?笔者认为这样的道路应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笔者认为应该以传统的经典作品为主,因为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民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再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就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而言,并不逊色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任何文学作品,所以语文教育的文学载体,应该回归传统,重视经典。其次是对教育对象的人格塑造。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上千年,我们不能说儒家的所有思想都是精华,但儒家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人格塑造,例如对教育对象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长幼有序”、“父母在,不远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等等思想,无一不是重视人的德行,这种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培养理念,既比西方同类教育思想提出的早,也更加的体现出对人的本身的重视。最后是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在这一点上,既是让人高兴的,也是让人伤心的。高兴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方式和手段,本身是相当先进和实用的,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长善救失”、“教学相长”、“有教无类”、“施用累能”等等,他们都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和实践的打磨而保存下来的教育财富。而令人伤心地是,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看到西方国家巨大的物质财富,就认为人家的教育比我们的先进,就要引进,就要否定我们教育中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我不是说我们的全都好,我们也不否定国外的都不好,但中国人有属于他自己本身的性格、思维和心理特征,所以由此也形成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吸收借鉴,但并不是说国外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国外的教育理论就适合我们的国情。这其中的语文教育就更不必说了,离开民族化的东西,只是一味的“洋为中用”,这种“崇洋媚外”的行为,对中国的语文教育只能是缘木求鱼。

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1)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呢,那是因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对我们现今的和未来的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很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学生受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遗忘太多,忽视经典,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这种倾向是消极的,试想一下,一个不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人,如何谈热爱国家呢。而在各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应该凭着它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导读,抓住学生的心,从而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坚持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重视母语的感情,增强运用母语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国外的留学生,很多中学也有国际班,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留学生中,他们很多人的汉语水平竟远远超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我们不应该为这样的情况感到高兴,自己人都学不好自己民族的语言,那是很悲哀的事情。而我们很多家长也不重视对自己孩子汉语能力的培养,宁愿花上万元送孩子去辅导机构学英语,也不愿花十几块钱买本《三国演义》《唐诗宋词》指导孩子读读,而有的孩子的英语,甚至是韩语、日语的语法什么的,是非常熟悉的,可是你问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他却答不上来,这实在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应该引起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我们基础教育中,应加大对母语的教育力度,使语文教育更加的细致化、深入化,扭转这种轻母语、重外语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最后就是通过母语的传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诚信待人等这些基本的良知。相对于外语,很多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考试和出国,这就不能起到对基本的人格情操的培养作用,母语却不同,它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汉语文字本身以及所倡导的人格理念符合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学生也较容易接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民族文化当中的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品德,应该教给学生,从小就培养学生做个有良心、有孝心、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当然以上几个方面,并不能涵盖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对我们教育的所有影响,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在我们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走呢,应该采用哪些手段和方式加以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将传统的教育手段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重视传统,结合国情,吸收借鉴外来的先进手段和方式,综合性的运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重视经典、回归经典的意识。现在我们很多学生的脑子里都有这样一个意识,觉得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认为中国的文学作品不如国外的文学作品好,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多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明白诸如《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和《史记》、《汉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传统著作的文学价值及其思想内涵,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品,,让学生亲近、了解祖国文化中的典籍,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真正培养起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2)

其次,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语文学科本身不像数学、物理和化学那样形式化和具体化,没有一定的固定答案和相应的公式定理套用,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需要更加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唯书,不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批判意识。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在现当代语文教学中更是不可抛弃。笔者认为,目前各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背诵篇目仍然过于偏少,应当增加。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深切的感觉到,现在很多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文章的见解可以很多,但自身积累的太少。以前笔者高中时期,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和老师布置的要求背诵的篇目都比较多,但现在的教材中这些要求都有所减少。而目前很多学生,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更是缺乏这种自觉背诵古诗文的习惯,这样下去,无疑会让学生离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更是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大传统诗词的识记力度,而且必须把这种要求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积累。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例如多媒体和网络等等,也应成为教师教学、学生立体式感知和探索学问的有力工具。

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3)

再次,就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在班级搞些“古诗词朗读竞赛”、“古诗词背诵大比拼”,或者老师安排一定的专题课,让学生自选作品,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班上展示自己,讲解自己对某首诗词或文章的赏析和理解等等,用类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4)

最后,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而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上,只有老师、家长和所有的公民重视、喜欢、学习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氛围中,我们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走的更远、更长久。所以全社会的重视,才是我们最根本的保证。现在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在“百家讲坛”、“国学研究”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人已经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而做为语文教师,则更应该借这股东风,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在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多年,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也已进行了多年,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感觉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笔者也希望,在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少一些“洋文”,多一些“中文”,把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开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5)

,